[发明专利]能够抑制梢隙涡空化的镀膜泵喷推进器及其镀膜工艺有效
申请号: | 202111096454.X | 申请日: | 2021-09-17 |
公开(公告)号: | CN113859498B | 公开(公告)日: | 2022-08-30 |
发明(设计)人: | 刘建华;徐良浩;许影博;刘登成;陆赟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船舶科学研究中心 |
主分类号: | B63H11/04 | 分类号: | B63H11/04;C23C14/12;C23C14/54 |
代理公司: | 无锡华源专利商标事务所(普通合伙) 32228 | 代理人: | 孙力坚 |
地址: | 214082 ***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能够 抑制 梢隙涡空化 镀膜 推进器 及其 工艺 | ||
本发明涉及水下推进器技术领域,尤其是能够抑制梢隙涡空化的镀膜泵喷推进器及其镀膜工艺。其包括导管,所述导管的内腔表面固设多个定子叶片,所述多个定子叶片沿着导管内腔圆周方向均匀分布;所述导管内中心位置设置转轴,所述转轴表面固设多个转子叶片,所述多个转子叶片沿着转轴圆周方向均匀分布;所述转子叶片外表面完全覆盖一层柔性薄膜层。本发明在泵喷推进器转子表面镀一层柔性薄膜,在流体与桨叶之间增加了一层缓冲层,增加泵喷推进器转子叶梢流动分离长度,在环量不变的情况下,削弱泵喷推进器转子叶梢分离涡结构强度,使泵喷推进器梢隙涡核低压区的压力得以回升,进而抑制泵喷推进器梢隙涡空化起始。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水下推进器技术领域,尤其是能够抑制梢隙涡空化的镀膜泵喷推进器及其镀膜工艺。
背景技术
与传统螺旋桨推进器相比,泵喷推进器具有临界航速高、辐射噪声低、推进效率高等优势,广泛应用于各型水下航行体,尤其是高速航行的水下航行体。然而,泵喷推进器在实际应用中仍存在一些技术难题,其中,最为显著的是梢隙涡空化,及其带来的空化噪声、振动等。研究表明,梢隙涡空化是一种难以在设计阶段得以消除的空化形式,且是随着螺旋桨转速升高而终将出现的一种空化形式。因此,研究梢隙涡空化起始机理并提出一种梢隙涡空化抑制装置,就显得尤为重要。
现有技术中,泵喷推进器由固定在水下航行体尾部的导管、定子叶片,以及安装在主轴上的转子叶片组成。出于旋转的需要,泵喷推进器导管内壁与转子叶梢之间留有间隙,根据导管型线(收缩型或扩张型)不同,梢隙尺寸略有差别,但基本在毫米量级。然而这小小的间隙,却形成了泵喷推进器导管内最复杂的流动。随着转子叶片旋转,水流从转子叶片压力面(迎流面)流向转子叶片吸力面(背流面),且转子叶片为三维扭面,叶片表面与叶梢端面来流攻角存在显著差别,水流在转子叶梢处产生显著的流动分离,形成梢分离涡。同时,在导管内壁湍流边界层流动与转子叶梢分离流动共同作用下,梢分离涡、梢泄涡及其诱导涡相互缠绕,在转子叶梢及与下游转子叶片之间的流道内,形成螺旋状涡系阻塞流道、降低推进效率;随着泵喷推进器转子转速升高,梢隙涡结构强度增加,涡核区压力低于水体饱和蒸气压,结合水体中原本存在的气核,涡核区水体发生相变,即梢隙涡空化起始;随着泵喷推进器转子转速进一步升高,梢隙涡空化区域进步扩大至转子叶背(吸力面)。随着梢隙涡空化起始与进一步发展,产生空化噪声,致使泵喷推进器噪声显著增加。此外,强非定常运动的梢隙涡及梢隙涡空化泡,向下游临近转子叶片发展,引起下游转子入流显著改变,使泵喷推进器推进效率显著降低;上述涡系直接打到下游转子叶片上,引起转子叶片非定常流激振动,产生结构振动噪声。由梢隙涡空化引起的推进效率降低、空化噪声和结构振动噪声,将使水下航行体的整体辐射噪声水平显著增加,提高水下航行体暴露风险。因此,抑制泵喷推进器梢隙涡空化起始,是降低泵喷推进器乃至水下航行体辐射噪声的重要途径。研究表明,梢隙涡空化起始最先产生于梢分离涡空化。因此,减弱转子叶梢流动分离,进而减小梢分离涡结构强度,使梢分离涡核低压区的压力得以回升或复原,来抑制梢隙涡空化起始,是泵喷推进器提升推进效率、降低辐射噪声的有效手段。
发明内容
本申请针对上述现有生产技术中的缺点,提供一种能够抑制梢隙涡空化的镀膜泵喷推进器及其镀膜工艺,在泵喷推进器转子表面镀一层柔性薄膜,在流体与桨叶之间增加了一层缓冲层,增加泵喷推进器转子叶梢流动分离长度,在环量不变的情况下,削弱泵喷推进器转子叶梢分离涡结构强度,使泵喷推进器梢隙涡核低压区的压力得以回升,进而抑制泵喷推进器梢隙涡空化起始。
本发明所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
能够抑制梢隙涡空化的镀膜泵喷推进器,包括导管,所述导管的内腔表面固设多个定子叶片,所述多个定子叶片沿着导管内腔圆周方向均匀分布;所述导管内中心位置设置转轴,所述转轴表面固设多个转子叶片,所述多个转子叶片沿着转轴圆周方向均匀分布;所述转子叶片外表面完全覆盖一层柔性薄膜层。
进一步的,导管为圆锥台结构。
进一步的,转子叶片和导管内表面之间的间距≥1mm。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船舶科学研究中心,未经中国船舶科学研究中心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1096454.X/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