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提高稳定性的RFID射频防伪溯源标签在审
申请号: | 202111101936.X | 申请日: | 2021-09-18 |
公开(公告)号: | CN113837344A | 公开(公告)日: | 2021-12-24 |
发明(设计)人: | 孙惠芳;郭艳平;高艳飞;黎海凌;陶良毅;杨彬辉;周旭光;葛钰华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山火炬职业技术学院 |
主分类号: | G06K19/077 | 分类号: | G06K19/077 |
代理公司: | 中山市捷凯专利商标代理事务所(特殊普通合伙) 44327 | 代理人: | 杨连华 |
地址: | 528400 广东省***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提高 稳定性 rfid 射频 防伪 溯源 标签 | ||
本发明公开一种提高稳定性的RFID射频防伪溯源标签,包括粘贴分离层,还包括具备自动复原的弹性基层,所述弹性基层内设置有第一容腔和第二容腔,所述第一容腔和第二容腔之间设置有用于连通气体的输气结构,靠近所述第一容腔的所述弹性基层表面设置有弹出区域,所述弹出区域上设置有RFID射频标签组件,所述RFID射频标签组件,靠近所述第二容腔的所述弹性基层表面设置有按压区域,RFID射频标签读取灵敏度高和读取距离远,在不读写状态时,RFID射频标签自动缩回,减少占用面积,降低成本,在需要读写RFID射频标签时,操作后自动弹出,原理产品金属表面,降低干扰,提高RFID射频标签读写过程中的稳定性。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RFID射频标签技术,特别涉及一种提高稳定性的RFID射频防伪溯源标签。
背景技术
射频标签可用于产品防伪技术中,防止假冒劣质产品流入市场,对消费者得到保障,RFID射频防伪溯源标签应用至金属产品上存在问题,传统的射频标签通过压敏胶黏贴在物体上,射频天线与物体之间的距离为0.1~0.05毫米。如果射频标签贴在金属上,或金属机器上,因为金属与射频天线之间的距离较短,射频天线受到金属的影响,射频功能极大的下降,失去正常的读写功能,因此传统的射频标签不能贴在金属上,市场上的防金属标签的结构是在射频天线与金属物之间,增加了一层2~1.5毫米厚的吸波材料,减少了金属物对射频天线的影响,从而贴在金属物上可以实现射频读写。但是防金属射频标签存在以下缺陷:读取灵敏度低,不适合远距离读写;增加了射频标签的成本,其成本是传统的射频标签的2倍以上,所以影响推广使用,两者不可兼得。
故此,现有的RFID射频标签技术需要进一步改善。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为了提供一种提高稳定性的RFID射频防伪溯源标签,既能降低RFID射频标签的厚度,也能在RFID射频防伪溯源标签使用时保证稳定性。
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以下方案:
一种提高稳定性的RFID射频防伪溯源标签,包括粘贴分离层,还包括具备自动复原的弹性基层,所述弹性基层内设置有第一容腔和第二容腔,所述第一容腔和第二容腔之间设置有用于连通气体的输气结构,靠近所述第一容腔的所述弹性基层表面设置有弹出区域,所述弹出区域上设置有RFID射频标签组件,所述RFID射频标签组件,靠近所述第二容腔的所述弹性基层表面设置有按压区域。
进一步地,所述粘贴分离层包括离型底膜和粘贴层。
进一步地,所述粘贴层采用压敏粘胶剂制成。
进一步地,所述输气结构包括设置于所述第一容腔和第二容腔之间的多个通气孔。
进一步地,所述弹出区域包括用于安装所述RFID射频标签组件的弹出板,所述弹出板和所述弹性基层之间设置有具备弹性的V型连接部。
进一步地,所述RFID射频标签组件包括有设置于所述弹出板内壁的RFID射频芯片和设置于所述弹出板外壁的RFID射频天线,所述RFID射频芯片和所述RFID射频天线电连接。
进一步地,所述按压区域包括设置于所述弹性基层表面的按压部,所述按压部和所述弹性基层之间设置有能收缩和复原的弹性连接部。
进一步地,所述弹性基层、弹出区域和按压区域表面设置有面层膜。
进一步地,所述面层膜和所述弹性基层、弹出区域以及按压区域表面设置有面层膜之间通过复合胶水连接。
进一步地,所述弹性基层背面涂有用于降低金属对所述RFID射频标签组件干扰的防干扰涂层。
综上所述,本发明相对于现有技术其有益效果是: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山火炬职业技术学院,未经中山火炬职业技术学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1101936.X/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富亮氨酸重复激酶2的小分子抑制剂及其应用
- 下一篇:时钟同步方法、装置及设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