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移动互联网快速数据同步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2111106914.2 | 申请日: | 2021-09-22 |
公开(公告)号: | CN114385747A | 公开(公告)日: | 2022-04-22 |
发明(设计)人: | 胥钟予;喻宇;王文娟;毛泽文;张兴;杜立洋;周兰花;胡洛娜;陈柯;任雪松 | 申请(专利权)人: | 国家电网有限公司;国网重庆市电力公司信息通信分公司 |
主分类号: | G06F16/27 | 分类号: | G06F16/27;G06F16/22;H04L67/1095 |
代理公司: | 北京海虹嘉诚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129 | 代理人: | 胡博文 |
地址: | 100031 ***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移动 互联网 快速 数据 同步 方法 | ||
本发明提供的一种移动互联网快速数据同步方法,包括服务器终端和客户终端,包括:S1.客户终端为待同步文件创建校验缓存表TA,并由客户终端向服务器终端发起对待同步文件的同步请求;S2.服务器终端接收同步请求,并根据待同步文件创建校验码表TB,服务器终端将校验码表TB反馈至客户终端;S3.客户终端接收校验码表TB,并根据校验缓存表TA和校验码表TB生成差异校验表TC,且客户终端将差异校验表发送至服务器终端;S4.服务器终端接收差异校验表TC,并查找差异校验表TC所对应的数据,并将所查找到的数据发送至客户终端;使得客户终端和服务器终端之间进行良好的数据同步,降低终端的计算量,降低同步过程中的流量。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数据同步方法,尤其涉及一种移动互联网快速数据同步方 法。
背景技术
在移动互联网时代,移动终端的普及和人们对信息共享的需求极大地促进 了移动云下载、远程固件/程序包更新等技术的发展。但是,移动终端电池供 电,受电池容量限制,现有的数据同步算法常常导致大量的带宽和流量需求, 使得耗能过大。
现有技术中,对于客户终端和服务器终端的文件进行同步主要采用快速同 步算法,快速数据同步算法主要包括rsync算法及其改进算法。该算法由Andrew Tridgell在1996年提出,已经被集成到Linux系统中,用于同步更新两处计 算机的档案与目录,其思路是利用差分编码以减少数据传输。前期研究表明, 对于内容相似性基本上与存储字节的相似性无关的文件(例如rar和exe), rsync算法的存在性能退化问题。
因此,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亟需提出一种新的技术手段。
发明内容
有鉴于此,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移动互联网快速数据同步方法,能够 使得客户终端和服务器终端之间进行良好的数据同步,在同步过程中有效降低 终端的计算量,从而降低同步过程中的流量,并且具有较高的同步效率。
本发明提供的一种移动互联网快速数据同步方法,包括服务器终端和客户 终端,包括以下步骤:
S1.客户终端为待同步文件创建校验缓存表TA,并由客户终端向服务器终 端发起对待同步文件的同步请求;
S2.服务器终端接收同步请求,并根据待同步文件创建校验码表TB,服务 器终端将校验码表TB反馈至客户终端;
S3.客户终端接收校验码表TB,并根据校验缓存表TA和校验码表TB生成 差异校验表TC,且客户终端将差异校验表发送至服务器终端;
S4.服务器终端接收差异校验表TC,并查找差异校验表TC所对应的数据, 并将所查找到的数据发送至客户终端,完成同步。
进一步,对待同步文件的同步请求中须包括数据分块尺寸Z。
进一步,校验缓存表TA按照如下方法创建:
客户终端将待同步文件按照数据分块尺寸Z分割成若干个数据块;
计算每个数据块的校验码,并判断各数据块的校验码是否在客户端中存在, 如不存在,则将该校验码添加至校验缓存表TA中。
进一步,校验码表TB按照如下方法创建:
服务器终端将自身存储的最新版本的文件按照数据分块尺寸Z分割成若干 个数据块;
计算每个数据块的校验码并将校验码添加至校验码表TB中。
进一步,校验码包括数据块的哈希值、校验值以及数据块在文件中的偏移 位置。
进一步,差异校验表TC按照如下方法生成:
客户终端获取校验码表TB中每个校验码的哈希值;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国家电网有限公司;国网重庆市电力公司信息通信分公司,未经国家电网有限公司;国网重庆市电力公司信息通信分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1106914.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数据显示系统、数据中继设备、数据中继方法、数据系统、接收设备和数据读取方法
- 数据记录方法、数据记录装置、数据记录媒体、数据重播方法和数据重播装置
- 数据发送方法、数据发送系统、数据发送装置以及数据结构
- 数据显示系统、数据中继设备、数据中继方法及数据系统
- 数据嵌入装置、数据嵌入方法、数据提取装置及数据提取方法
- 数据管理装置、数据编辑装置、数据阅览装置、数据管理方法、数据编辑方法以及数据阅览方法
- 数据发送和数据接收设备、数据发送和数据接收方法
- 数据发送装置、数据接收装置、数据收发系统、数据发送方法、数据接收方法和数据收发方法
- 数据发送方法、数据再现方法、数据发送装置及数据再现装置
- 数据发送方法、数据再现方法、数据发送装置及数据再现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