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有机硒松茸的制备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2111113394.8 | 申请日: | 2021-09-23 |
公开(公告)号: | CN113940232B | 公开(公告)日: | 2023-05-19 |
发明(设计)人: | 郑冬;王伟平 | 申请(专利权)人: | 郑冬 |
主分类号: | A01G18/00 | 分类号: | A01G18/00;A01G29/00;A01G22/25;C05F11/00;C05G5/20;A01G17/00;A01C21/00 |
代理公司: | 沈阳智龙专利事务所(普通合伙) 21115 | 代理人: | 宋铁军 |
地址: | 110000 辽宁省*** | 国省代码: | 辽宁;2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有机 硒松茸 制备 方法 | ||
一种有机硒松茸的制备方法,步骤如下:一.在黄芪采收前的第14天、第7天和第3天,向黄芪叶面喷洒含有无机硒的亚硒酸钠水溶液,浓度分别为1:10000、5:10000和8:10000;无机硒通过黄芪植株的叶面吸收进入黄芪植株体内,发生富硒生物转化,使黄芪植株内部分转化为有机硒形态;二.将富硒黄芪植株的叶、茎、枝,进行整体粉碎、榨汁、过滤,得到富含大量有机硒的鲜汁液,鲜汁液中硒浓度>1000mg/L,有机硒含量>60—70%,分装收集装瓶密封;三.在原始森林中,将装有鲜汁液的密封瓶换上针孔式瓶盖,旋紧瓶盖,以垂直于地面一定角度,将针孔插入树木根系之中,对松茸的树木根系进行针插滴注黄芪植株鲜汁液。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富硒食品制备技术领域,涉及一种有机硒松茸的制备方法。
背景技术
“松茸”对生长环境的要求非常苛刻,它只能生长在没有任何污染和人为干预的原始森林中,孢子必须和松树的根系形成共生关系,而且共生树种的年龄必须在50年以上,才能形成菌丝和菌塘,同时需要依赖柏树、栎树等阔叶林提供营养支持,才能形成健康的子实体。
松茸在出土前,必须得到充足的雨水,出生后必须立即得到充足的光照,另外温度、虫伤、人为暴力采集对菌丝的伤害等因素对松茸的生长也会产生直接的影响。可以说每一支松茸的诞生都是造物的奇迹。
由于松茸的特殊生长需求导滞不能对其进行人工培育,所以业界一直无法人工干预松茸的生长过程。
发明内容
发明目的:由于松茸的特殊生长需求导致不能对其进行人工培育,所以业界一直无法人工干预松茸的生长过程。
技术方案
(一)在黄芪采收前的第14天,向黄芪叶面喷洒含有无机硒的亚硒酸钠水溶液,浓度为1:10000;
在黄芪采收前的第7天,向黄芪叶面喷洒含有无机硒的亚硒酸钠水溶液,浓度为5:10000;
在黄芪采收前的第3天,向黄芪叶面喷洒含有无机硒的亚硒酸钠水溶液,浓度为8:10000;
进行无机硒通过黄芪植株的叶面吸收进入黄芪植株体内,发生富硒生物转化,使无机硒元素在黄芪植株内部分转化为有机形态;从而大大降低硒的毒性,大大提升作为有机硒的生物利用率。
(二)将富硒黄芪植株的叶、茎、枝(除药用的根部外)进行整体粉碎、榨汁、过滤,得到富含大量有机硒的富硒黄芪植株鲜汁液,鲜汁液中硒浓度为大于1000mg/L,有机硒含量为大于60—70%(有机硒的毒性要大大小于无机硒,而作物对有机硒的吸收利用率要远远高于无机硒),分装收集装瓶密封;每瓶装有30毫升富硒黄芪植株鲜汁液。
(三)由于松茸孢子必须生长在没有任何污染和人为干预的原始森林中,孢子必须和松树的根系形成共生关系,而且共生树种的年龄必须在50年以上,才能形成菌丝和菌塘,同时需要依赖柏树、栎树等阔叶林提供营养支持,才能形成健康的子实体;所以把装有30毫升富硒黄芪植株鲜液的密封瓶以及配套的针孔式瓶盖分发给护林员,由其携带进入原始森林,在其巡查过程中,发现健康的松茸袍子实体,随即将装有30毫升富硒黄芪植株鲜液的密封瓶打开包装,换装上针孔式瓶盖,旋紧瓶盖,以垂直于地面呈90°角至45°角之间的角度,将针孔插入为松茸提供营养支持的树木根系之中;通过针插滴注的方式,使得富硒黄芪植株鲜液,滴注进入为松茸提供营养支持的树木根系之中,从而使得从树木根系获得营养的松茸也获得富硒黄芪植植株鲜液所提供的营养,进而使得自然生长的松茸因为受到人工干预而生长成为富含有机硒的松茸。
具体操作方法为:
1、根据松茸孢子实体的数量来确定使用富硒黄芪汁液营养瓶的数量,一颗松茸孢子实体使用1瓶鲜汁液,两颗同时出现,使用2瓶,如此类推……如果松茸孢子实体数量较多,那么插入树木的富硒黄芪汁液营养瓶的数量也随之相应增加,且瓶与瓶之间的距离应超过5cm以上。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郑冬,未经郑冬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1113394.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