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引火筒、其制造方法及其使用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2111114934.4 | 申请日: | 2021-09-23 |
公开(公告)号: | CN113803028A | 公开(公告)日: | 2021-12-17 |
发明(设计)人: | 李明宇;杨斌;唐伟;陈祖波;廖玉华;肖淋中;李敏 | 申请(专利权)人: | 四川宏华石油设备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E21B41/00 | 分类号: | E21B41/00;E21B35/00 |
代理公司: | 成都九鼎天元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51214 | 代理人: | 刘世权 |
地址: | 618300 四*** | 国省代码: | 四川;5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引火 制造 方法 及其 使用方法 | ||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引火筒、其制造方法及其使用方法,引火筒包括固定部;活动部,与所述固定部铰接,其中,所述活动部可绕铰接点转动并与所述固定部对接以形成内部引火腔;驱动部,至少一端与所述活动部铰接,并驱动所述活动部转动。通过活动部转动的结构并与固定部配合形成完整引火筒的安装方式,能够避免对含有火焰气流的切割,进一步地完成快速、准确且稳定、安全的引火筒安装,提高抢险作业的效率以及质量,保证作业人员的人身安全。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油气井井喷抢险技术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引火筒、其制造方法及其使用方法。
背景技术
当油气井井喷着火后,为了使抢险人员近距离接触井口而进行必要的抢险作业,按照现阶段的井喷抢险工艺流程,需要在井喷后的油气井井口上方安装一个引火筒。
现有引火筒结构均为单体固定式,每当需要安装引火筒时,引火筒的筒壁均要切割井喷后的强大气流,造成火焰乱串,不能快速、准确、稳定的完成引火筒的安装,影响抢险作业的效率。
发明内容
本发明旨在至少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现有引火筒结构均为单体固定式,造成火焰乱串,不能快速、准确、稳定的完成引火筒的安装,影响抢险作业的效率的技术问题。
为此,本发明第一方面提供了一种引火筒;
本发明第二方面提供了一种引火筒的制造方法;
本发明第三方面提供了一种引火筒的使用方法。
本发明第一方面提供了一种引火筒,包括固定部;活动部,与所述固定部铰接,其中,所述活动部可绕铰接点转动并与所述固定部对接以形成内部引火腔;驱动部,至少一端与所述活动部铰接,并驱动所述活动部转动。
本发明提出的引火筒,包括固定部、活动部和驱动部。其中,固定部和活动部铰接,确保活动部能够相对于固定部转动以形成内部引火腔,从而在安装过程中,通过活动部转动并与固定部形成完整的引火筒的安装方式,避免了单体固定式的结构对气流切割的影响,使得安装过程更加稳定且安全。驱动部能够驱动活动部转动,从而使操作人员从危险的安装环境中脱离,确保活动部自动完成转动过程,进一步地加强了对操作人员的保护以及提高了活动部转动的平稳性。优选地,活动部和固定部采用耐火材质。更优选地,在活动部和固定部的内壁面喷涂防火涂料,以提高活动部和固定部的耐火性,进一步地提高使用寿命。
由此可见,通过活动部转动的结构并与固定部配合形成完整引火筒的安装方式,能够避免对含有火焰气流的切割,进一步地完成快速、准确且稳定、安全的引火筒安装,提高抢险作业的效率以及质量,保证作业人员的人身安全。
根据本发明上述技术方案的引火筒,还可以具有以下附加技术特征: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固定部呈半开结构,并形成第一铰接端和第一对接端;所述活动部呈半开结构,并形成第二铰接端和第二对接端;其中,所述固定部、活动部在第一铰接端、第二铰接端铰接并于第一对接端、第二对接端对接。
在该技术方案中,固定部呈半开结构,并形成第一铰接端和第一对接端;活动部呈半开结构,并形成第二铰接端和第二对接端。具体地,固定部和活动部半开的结构能够确保内部引火腔更好的形成,从而完成火焰导流的过程。优选地,固定部和活动部可以为半圆板,且对接形成圆筒结构,内部圆柱空腔为内部引火腔。第一铰接端和第二铰接端用于保证固定部和活动部的铰接,从而保证活动部的转动,第一对接端和第二对接端用于完成固定部和活动部的对接,从而确保内部引火腔的形成,进一步地使两者形成完整的引火筒。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驱动部的驱动端做退缩运动时,所述活动部绕铰接点转动,以使第一对接端和第二对接端分离;所述驱动部的驱动端做伸长运动时,所述活动部绕铰接点转动,以使第一对接端和第二对接端对接并形成所述内部引火腔。此外,上述转动状态可以为顺时针也可以为逆时针,以固定部和活动部不同的安装位置决定。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四川宏华石油设备有限公司,未经四川宏华石油设备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1114934.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