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双弹性杆自动收拢结构的仿真分析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2111125821.4 | 申请日: | 2021-09-23 |
公开(公告)号: | CN113868909A | 公开(公告)日: | 2021-12-31 |
发明(设计)人: | 叶红玲;王振祺;苑博帅;李咚咚 | 申请(专利权)人: | 北京工业大学 |
主分类号: | G06F30/23 | 分类号: | G06F30/23;G06F30/15;G06F111/10;G06F119/14 |
代理公司: | 北京思海天达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203 | 代理人: | 刘萍 |
地址: | 100124 ***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弹性 自动 收拢 结构 仿真 分析 方法 | ||
1.一种双弹性杆自动收拢结构的仿真分析方法,双弹性杆受到驱动载荷作用的整个缠绕工作过程如下:双弹性杆的初始展开状态是圆弧状,通过中心卷筒压片的压平,实现弹性杆连接到卷筒之上;卷筒带动弹性杆向内转动缠绕,受到挡圈对轴向位移的约束,依次通过外部导向轮和外导槽,双弹性杆实现交替缠绕;其特征在于整个缠绕过程的仿真过程,包括以下步骤:
(1)几何模型简化:
整个双弹性杆缠绕的几何模型简化为以下部件:第一弹性杆、第二弹性杆、导槽、挡圈、外部导向轮和卷筒;
(2)分析步确定:
①拉扁:弹性杆前端划分出用于连接部分的截面,该区域施加对向的位移边界条件,使其完全成扁平状;
②缠绕:卷筒施加恒定的转动速度,弹性杆经过外部导槽和周向分布的导轮逐渐运动,实现匀速的缠绕过程;
(3)确定各部件相互作用:
双弹性杆通过卷筒压片实现与卷筒的连接,外部导槽和周向分布的导轮实现对弹性杆周向的限制,挡圈实现弹性杆轴向的约束;
在弹性杆拉扁和缠绕的过程中,模型的各部件相互之间都存在接触和摩擦的情况;接触属性的切向属性设置为罚约束,其根据实际的接触情况定义罚系数,法向属性设置为硬接触;不同的部件之间定义不同的面对面接触,采用有限滑移的方法作用于各分析步;
采用运动耦合约束建立弹性杆扁平一端与参考点的相互作用,使扁平段所有节点转动自由度和参考点进行自由度耦合;弹性杆参考点与卷筒参考点之间建立铰链连接截面,实现卷筒对弹性杆的连接控制;
对外部导轮、导槽和挡圈施加刚体约束;刚体的运动完全取决于其控制点的运动,并且各导向机构和卷筒作为考虑接触过程中的接触主面;
弹性杆端部水平段与卷筒使用绑定连接的相互作用,用来模拟两部件之间实际的连接关系;
(4)边界条件施加:
在拉扁过程的分析步中,弹性杆端部截面两侧施加方向相反的位移,使圆弧面弹性变形直至完全成为扁平状;随着载荷的施加过程,弹性杆与卷筒的接触面逐渐增大;在缠绕过程的分析步中,卷筒只施加轴向的均匀角速度,其余各自由度完全约束;
在整个拉扁和缠绕过程的分析步中,周向导向轮、导槽和挡圈固定不动,对其六个自由度实现完全约束;
(5)网格划分:
采用S4R壳单元建立弹性杆有限元模型;
(6)有限元分析求解:
涉及多体连接缠绕过程中发生的弹性杆大变形问题,采用显示动力法进行求解计算,用于模拟复杂的几何非线性情况;
(7)计算结果评估与修正:
结合缠绕过程的力学知识,对有限元仿真计算结果的应力和能量进行评价及误差分析,若仿真结果出现不收敛,则重新确定分析步、各部件相互作用以及边界条件的施加。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北京工业大学,未经北京工业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1125821.4/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电池管理系统
- 下一篇:一种基于波浪能的能量采集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