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稻-小龙虾-日本沼虾综合种养的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2111128261.8 | 申请日: | 2021-09-26 |
公开(公告)号: | CN113875661B | 公开(公告)日: | 2023-08-25 |
发明(设计)人: | 舒妙安;董伟仁;郭晓令;张艳梅 | 申请(专利权)人: | 浙江大学 |
主分类号: | A01K61/59 | 分类号: | A01K61/59;A01G22/22;A01G22/00 |
代理公司: | 浙江得恒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33504 | 代理人: | 赵芳 |
地址: | 310058 浙江省杭州市***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种稻 小龙虾 日本 综合 方法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稻‑小龙虾‑日本沼虾综合种养的方法。该方法包括如下步骤:以稻田作为稻‑小龙虾‑日本沼虾共作区,在2‑3月放养小龙虾苗种,并于5‑6月收捕上市;6月中旬种植水稻,待6月下旬水稻秧苗晒田后,对稻田四周环沟进行清理、消毒,并移植部分水生植物;7月上旬放养日本沼虾苗种;10月下旬对成熟水稻进行收割;11月将日本沼虾收捕上市。本发明在不减少水稻种植面积的前提下,通过稻‑小龙虾‑日本沼虾综合种养的方式,实现稻田时间和空间有效拓展的同时,提高稻渔种养的综合效益。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水产品和农业产品综合种养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稻-小龙虾- 日本沼虾综合种养的方法。
背景技术
“一水两用,一田双收,稳粮增效,粮渔双赢,生态环保”的稻渔综合种 养模式,促进了农民增收,为保障粮食安全和生态安全作出了极大的贡献。稻 渔工程在我国农村蓬勃开展,现已形成了涉养对象近20种,种养面积达3400 多万亩的现代稻渔种养产业,稻渔种养的模式亦在不断发展演进。
目前稻渔种养产业主要包括以下几种模式:(1)共生种养模式:即种植水 稻的同时,又养殖一些能耐高温的水产品种,养殖品种主要有鲤鱼、泥鳅、黄鳝、 河蟹、青虾、中华鳖、牛蛙、黑斑蛙等。(2)连作种养模式:指每年10月水稻 收割后到第二年的6月份开始种植水稻的期间,利用稻田冬春季空闲的时间养殖 水产品种,养殖品种主要有克氏原螯虾(俗称小龙虾)等,如CN111543269A 提出的一种稻虾(小龙虾)连作的生态种养方法等。(3)连作及共生综合种养 模式:该模式与前两种相比,可以在稻田空闲期间和水稻种植期间都养殖水产品 种,充分利用了稻田的空间和时间,能产生更高的经济效益,是今后稻渔种养农 业的发展方向。例如专利CN102090291A提出水稻、小龙虾、鳖的组合种养方 法,将水沟和稻田结合,在5月份投放鳖种,9-10月份投放小龙虾苗种,实现稻 鳖共生和稻虾连作的综合种养模式。专利CN111480603A提供了一种稻田稻虾 鳖生态养殖方法,该专利利用中华鳖喜食小龙虾的生物学特点,清除稻田残留的 小龙虾,防止同一块稻田小龙虾交配繁殖,重新异地选择小龙虾亲本,实现小龙 虾定向优化选育,能够提高小龙虾与中华鳖的品质,加上收获的优质稻米,增加 了亩产值。但是,以上连作及共生综合种养模式中不同水生养殖物种之间不能“和 平共处”,影响养殖效益。
因此,本发明采取一种稻-小龙虾-日本沼虾综合种养的方法,利用混养品种 的生长对水温不同的需求,实现同一稻田在时间层面和空间层面上的三元综合种 养,有效提高稻田的利用效率和种养效益。该模式使稻田种养时间和空间得到了 有效拓展,提高稻田养殖的综合效益,进一步提高农产品的产量与质量,实现水 产养殖与农业种植的共同发展。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弥补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稻-小龙虾-日本沼虾综合种 养的方法,在不减少水稻种植面积的前提下,通过稻-小龙虾-日本沼虾综合种养 的方式,实现稻田时间和空间有效拓展的同时,提高稻渔种养的综合效益。
为了达到上述的目的,本发明采取以下技术方案:
(1)一种稻-小龙虾-日本沼虾综合种养的方法,包括如下步骤:以稻田作 为稻-小龙虾-日本沼虾共作区,在2-3月放养小龙虾苗种,并于5-6月收捕上市;
所述小龙虾苗种放养数目为3000~6000尾/亩。
所述稻田四周具有环沟,环沟上面宽2.5米、底部宽1.0米,深度为1.0米, 坡比1:1.5;环沟面积占稻田面积的10%以内。环沟在夏季高温时可作为小龙虾、 青虾避暑的场所,水稻晒田、施肥、喷药时,可作为隐蔽、遮阳、栖息的场所。
所述稻田四周设置防逃设施,以避免小龙虾和日本沼虾的逃离。优选的防逃 设施包括:采用铁皮板等材料,下部埋入土中20厘米以上,上部高出田埂50~ 60厘米,每隔1~1.5米用木桩或竹竿支撑固定;或者采用尼龙网片或麻布网片 和硬质塑料薄膜共同防逃。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浙江大学,未经浙江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1128261.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