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立体声耳机的声音定位控制方法、立体声耳机及相关设备在审
申请号: | 202111129681.8 | 申请日: | 2021-09-26 |
公开(公告)号: | CN113766397A | 公开(公告)日: | 2021-12-07 |
发明(设计)人: | 贺文凯;姜育恒;刘柯佳;陈卫敏 | 申请(专利权)人: | 瑞声光电科技(常州)有限公司;瑞声声学科技(深圳)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4R5/033 | 分类号: | H04R5/033;H04R5/04;H04R1/10 |
代理公司: | 深圳君信诚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44636 | 代理人: | 刘伟 |
地址: | 213167 江苏省常***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立体声耳机 声音 定位 控制 方法 相关 设备 | ||
1.一种立体声耳机的声音定位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立体声耳机包括具有左耳振动马达的左耳耳机和具有右耳振动马达的右耳耳机,所述方法包括:
实时监测所述左耳耳机的左耳音频信号和所述右耳耳机的右耳音频信号的变化情况;
当所述左耳音频信号和/或所述右耳音频信号发生变化时,控制音频信号发生变化的所述左耳耳机的所述左耳振动马达和/或所述右耳耳机的所述右耳振动马达进行振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立体声耳机的声音定位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当所述左耳音频信号和/或所述右耳音频信号发生变化时,控制音频信号发生变化的所述左耳耳机的所述左耳振动马达和/或所述右耳耳机的所述右耳振动马达进行振动的步骤包括:
根据所述左耳音频信号和/或所述右耳音频信号的变化情况确定立体声耳机的移动方向;
根据所述移动方向确定所述左耳振动马达的第一初始振动强度和所述右耳振动马达的第二初始振动强度的大小关系;
基于所述大小关系控制所述左耳振动马达和所述右耳振动马达进行振动。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立体声耳机的声音定位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在基于所述大小关系控制所述左耳振动马达和所述右耳振动马达进行振动的步骤之后,还包括:
在所述立体声耳机的移动过程中,根据所述立体声耳机的移动方向分别调节所述左耳振动马达和所述右耳振动马达的振动强度逐渐增强或逐渐减弱。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立体声耳机的声音定位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根据所述移动方向确定所述左耳振动马达的第一初始振动强度和所述右耳振动马达的第二初始振动强度的大小关系的步骤具体包括:
当所述移动方向为沿所述立体声耳机的左边到右边的方向移动时,使所述第一初始振动强度大于所述第二初始振动强度;当所述移动方向为沿所述立体声耳机的右边到左边的方向移动时,使所述第一初始振动强度小于所述第二初始振动强度。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立体声耳机的声音定位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根据所述立体声耳机的移动方向分别调节所述左耳振动马达和所述右耳振动马达的振动强度逐渐增强或逐渐减弱的步骤具体包括:
当所述移动方向为沿所述立体声耳机的左边到右边的方向移动时,控制所述左耳振动马达的振动强度自所述第一初始振动强度逐渐减弱,控制所述右耳振动马达的振动强度自所述第二初始振动强度逐渐增强;
当所述移动方向为沿所述立体声耳机的右边到左边的方向移动时,控制所述左耳振动马达的振动强度自所述第一初始振动强度逐渐增强,控制所述右耳振动马达的振动强度自所述第二初始振动强度逐渐减弱。
6.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立体声耳机的声音定位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根据所述移动方向确定所述左耳振动马达的第一初始振动强度和所述右耳振动马达的第二初始振动强度的大小关系的步骤具体包括:
当所述移动方向为向所述立体声耳机的前方移动时,使所述第一初始振动强和所述第二初始振动强度相同,且均小于阈值;当所述移动方向为向所述立体声耳朵的后方移动时,使所述第一初始振动强度和所述第一初始振动强度相同,且均大于所述阈值。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立体声耳机的声音定位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根据所述移动方向分别调节所述左耳振动马达和所述右耳振动马达的振动强度逐渐增强或逐渐减弱的步骤具体包括:
当所述移动方向为向所述立体声耳机的前方移动时,控制所述左耳振动马达和所述右耳振动马达的振动强度自所述第一初始振动强或所述第二初始振动强度同时逐渐增强;
当所述移动方向为向所述立体声耳机的后方移动时,控制所述左耳振动马达和所述右耳振动马达的振动强度自所述第一初始振动强或所述第二初始振动强度同时逐渐减弱。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瑞声光电科技(常州)有限公司;瑞声声学科技(深圳)有限公司,未经瑞声光电科技(常州)有限公司;瑞声声学科技(深圳)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1129681.8/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自感应加压泵送管系统
- 下一篇:一种连杆接头蜡模成型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