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胃癌诊断的蛋白标志物组合及其应用在审

专利信息
申请号: 202111134274.6 申请日: 2021-09-27
公开(公告)号: CN113917148A 公开(公告)日: 2022-01-11
发明(设计)人: 高俊顺;高俊莉;高金波;楼钦钦 申请(专利权)人: 杭州广科安德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主分类号: G01N33/574 分类号: G01N33/574;G16B5/00;G16H50/20;G16H50/30
代理公司: 北京知果之信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541 代理人: 高科;李志刚
地址: 311200 浙江省杭州市萧山区萧*** 国省代码: 浙江;33
权利要求书: 查看更多 说明书: 查看更多
摘要:
搜索关键词: 胃癌 诊断 蛋白 标志 组合 及其 应用
【说明书】:

发明公开了胃癌诊断的蛋白标志物组合及其应用,所述蛋白标志物组合选自COL10A1、GKN1、GKN2、LIPF中的至少一种,和选自PGI/II、G‑17中的至少一种。本发明的有益效果为:本发明所述的蛋白标志物与胃癌具有很高的相关性,通过联合检测样本中新型蛋白标志物和表征胃萎缩的常规标志物的水平,可以极大提高胃癌诊断的精准度。与传统的消化道内镜检查或活检穿刺等侵入性诊断方法相比,本发明的无创检查普适性更好;与临床的血清常规肿瘤标志物(CEA、CA19‑9)检测相比,本发明采用多个蛋白标志物联合检测,并结合计算模型,对胃癌的诊断灵敏度和特异性更高,可用于胃癌的早期筛查和辅助诊断,有效促进胃癌精准诊疗。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医疗诊断技术领域,具体涉及胃癌诊断的蛋白标志物组合及其应用。

背景技术

胃癌是全球第五大常见恶性癌症,死亡率居全身肿瘤第四位,严重威胁人类健康。根据世界卫生组织(WHO)最新的《2020年世界癌症报告》数据显示,2020年中国胃癌新发病例47.9万人(占全球胃癌发病率的44%)、死亡人数37.4万人(占全球胃癌死亡率的49%),发病率和死亡率均位居第三。由于特殊的饮食习惯,中国胃癌高危人群基数庞大,随着人口老龄化的趋势加重,我国胃癌的疾病负担还会持续增加。然而,由于早期胃癌症状不典型,中国胃癌的早期诊断率不足20%,70%-80%的患者确诊时已处于中晚期,预后较差(Ⅳ期胃癌患者5年生存率不足2%)。

目前,胃癌筛查的方式主要为上消化道内镜检查。但是上消化道内镜检查要求具备先进的仪器设备和专门的操作人员,技术要求高、费用较贵,而且具有侵入性,需要提前禁食,受试者依从性差,不适用于反复检查和人群普查。此外,还有一些其他筛查方法,如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Hp)抗体检测、血清胃蛋白酶原(Pepsinogen,PGI/II)检测、胃泌素(gastrin-17,G-17)检测等。PGI/II、G-17本质上是表征萎缩的标志物,有助于识别萎缩性胃炎高危人群,但不适合用于胃癌的诊断。当PGI/II或G-17水平发生异常时,必须通过胃镜和活检进一步诊断是否发生了癌变。幽门螺杆菌感染与胃癌的发生有着密切的关系,约有三分之二的胃癌发生与幽门螺杆菌感染有关,因此临床上将幽门螺旋杆菌的检测作为胃癌筛查的方法之一,但是该方法假阳性率高,阳性结果不足以作为胃癌诊断的依据,因此也不推荐用于广泛的人群筛查。血清常规肿瘤标志物,如癌胚抗原(CEA)、碳水化合物抗原19-9(CA19-9),也被广泛应用于临床实践,但是他们的诊断灵敏度较低(早期肿瘤灵敏度20%,晚期肿瘤灵敏度20-50%),也不适用于胃癌的早期诊断。

发明内容

本申请的主要目的在于找到与胃癌诊断相关的新型生物标志物,并通过构建体外诊断联合检测计算模型,以提高临床胃癌诊断的灵敏度和特异性,为胃癌的早期筛查和辅助诊断提供新的手段。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检测胃癌的蛋白标志物组合,所述蛋白标志物组合选自COL10A1、GKN1、GKN2、LIPF中的至少一种,和选自PGI/II、G-17中的至少一种。

胃癌检测没有一种标志物可以同时以非常高的灵敏度和特异性诊断胃癌,而且胃癌患者非肿瘤区域常伴随萎缩性胃炎,因此结合发现的新型蛋白标志物和表征胃窦萎缩的常规标志物(PGI/II、G-17)进行联合检测,可有效提高胃癌检测精准度。

上述一种检测胃癌的蛋白标志物组合,作为一种优选的实施方案,所述检测方法为放射方法、免疫方法、荧光方法、流式荧光法、胶乳比浊法、生化法、酶法、杂交法、气质联用法、液质联用法、层析法、化学发光方法、磁电法或光电转换方法。

上述一种检测胃癌的蛋白标志物组合,作为一种优选的实施方案,所述检测样本选自人体或动物体的组织、血液、尿液、唾液或粪便。

下载完整专利技术内容需要扣除积分,VIP会员可以免费下载。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杭州广科安德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未经杭州广科安德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1134274.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专利文献下载

说明:

1、专利原文基于中国国家知识产权局专利说明书;

2、支持发明专利 、实用新型专利、外观设计专利(升级中);

3、专利数据每周两次同步更新,支持Adobe PDF格式;

4、内容包括专利技术的结构示意图流程工艺图技术构造图

5、已全新升级为极速版,下载速度显著提升!欢迎使用!

请您登陆后,进行下载,点击【登陆】 【注册】

关于我们 寻求报道 投稿须知 广告合作 版权声明 网站地图 友情链接 企业标识 联系我们

钻瓜专利网在线咨询

周一至周五 9:00-18:00

咨询在线客服咨询在线客服
tel code back_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