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X型舵潜航器及其舵卡抗沉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2111136377.6 | 申请日: | 2021-09-27 |
公开(公告)号: | CN113716003B | 公开(公告)日: | 2022-11-15 |
发明(设计)人: | 帅长庚;袁成人;方远;周杨威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工程大学 |
主分类号: | B63G8/18 | 分类号: | B63G8/18;B63G8/16;B63G8/20;B63G8/26;B63G8/22 |
代理公司: | 北京天盾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421 | 代理人: | 周敏云 |
地址: | 430033 *** | 国省代码: | 湖北;4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潜航 及其 舵卡抗沉 方法 | ||
1.一种X型舵抗沉自主潜航器,其特征在于,包括艇体、驱动系统、电控系统;
驱动系统包括设于艇体艉部呈X型布置的四个舵叶、设于艇体内部与各舵叶连接的四个独立的大扭力防水舵机;设于艇体艉部的螺旋桨、设于艇体内部用于驱动螺旋桨的驱动电机;
电控系统包括上位控制组件、电源组件、驱动组件、数据采集组件、运动控制组件、嵌入组件;具体而言:
所述上位控制组件,包括PC上位机,所述PC上位机内建CVI交互组件,并通过Lora模块与控制组件通讯;
所述电源组件包括电池组、电平稳压功率电源组件;所述电池组经电平稳压功率电源组件转换电压并输出5V和12V直流电;
所述数据采集组件包括传感器组;传感器组包括惯性传感器、深度传感器、电导率传感器、水下距离传感器,各组件采用两路485总线传输,以保证满足不同波特率通讯需求;
所述控制组件包括控制采集板、JetsonNano开发板、差分转换器、隔离驱动器、继电器、LDO稳压器;
所述控制采集板定时查询两路485总线上的传感器数据并通过两路485总线通讯,一路485总线连接电导率和距离传感器,另一路485总线连接深度传感器和Lora通讯组件;控制采集板采用光耦隔离,经过升压驱动控制继电器;控制采集板通过Lora模块与PC上位机通讯传输数据,同时根据PC上位机控制指令,经过隔离驱动器升压驱动控制两路继电器进而操控活塞式压载水舱;控制采集板通过TTL串口与JetsonNano开发板通讯,所述JetsonNano开发板用于完成推进器调速,根据惯性传感器的传感器数据、基于DRL算法对AUV艉部呈X型布置的4个舵叶进行控制,实现对AUV六自由度运动的驱动控制;所述JetsonNano开发板通过TLL串口与运动控制系统进行通讯控制;Lora通讯组件用于实现水面以上的配置和数据传输,选取远程Lora通讯组件,其通过TTL-RS485转换组件,连接至485-1#总线,与PC上位机一对一定点传输,在水面以上接受配置指令和航行完成上浮后的传感器数据上载;
所述运动控制组件包括一块经TTL串口连接至JetsonNano开发板并受其控制的脉冲宽度调制器,所述脉冲宽度调制器用于驱动控制防水舵机以及驱动电机,实现AUV六自由度运动和调速控制;上浮下潜采用舵叶协同活塞式压载水舱实现。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X型舵抗沉自主潜航器,其特征在于,所述艇体的上表面和下表面还开设若干流水孔;艇体内部设置有舵杆用于调整重力以及重心分布的配重块,具体而言,在将各零部件均衡分布在密封舱内部,将活塞式压载水舱置于重心位置后,利用配重块平衡舱体,以使X型舵抗沉自主潜航器呈零浮力状态。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X型舵抗沉自主潜航器,其特征在于,所述传感器组中,深度传感器搭载采用24位AD精度的MS5837-30BA压力传感器,MS5837-30BA压力传感器还需经解算板转发为115200波特率串口通讯;电导率传感器型号为ECTDS10-ISO;水下距离传感器型号为超声波水下距离传感器;北斗/GPS双模定位组件型号为ATGM336H,当AUV上浮至水面,经Lora通讯组件将坐标信息上传至PC上位机;惯性传感器采用ICM-20948九轴运动追踪模组。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X型舵抗沉自主潜航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控制采集板采用GD32F103C8T6芯片为控制采集板核心;还包括由TLP521可控制光电藕合器和ULN2083晶体管阵组成的驱动隔离升压电路,ULN2083晶体管阵输出控制继电器;所述继电器是指SRD-05VDC-SL-C。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X型舵抗沉自主潜航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四个舵叶正交布置,每片舵叶独立偏转;舵轴中心与潜艇中线面的夹角为45°,叶片转动引起潜艇的偏转和潜浮;所述运动控制组件采用控制方案如下:针对X型舵抗沉自主潜航器可能执行的航向航行、舵卡上浮和掉深上浮三种任务,分别采用两种DRL算法:DDPG和PPO,以及三种奖励函数:反正切奖励函数、线性奖励函数、二次奖励函数进行训练,对比后选择最优的算法和奖励函数组合来执行相应任务。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工程大学,未经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工程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1136377.6/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灭火器筒体高效印刷装置及其印刷方法
- 下一篇:电动环剥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