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水密连接器结构有效
申请号: | 202111141531.9 | 申请日: | 2021-09-26 |
公开(公告)号: | CN113917619B | 公开(公告)日: | 2022-10-18 |
发明(设计)人: | 陈慧静;胡治国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航光电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G02B6/38 | 分类号: | G02B6/38 |
代理公司: | 洛阳华和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41203 | 代理人: | 刘亚莉 |
地址: | 471003 河*** | 国省代码: | 河南;4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水密 连接器 结构 | ||
一种水密连接器结构,包括套筒、插头壳体,插头壳体的尾部插装在套筒的头部,套筒内设置粘接套,粘接套的尾部抵在套筒内壁的台阶II上、头部端面与插头壳体尾部端面之间设置垫片I;套筒从尾部穿设有水密光缆,水密光缆从外到内依次为光缆护套、钢管、光纤,水密光缆头部的光纤裸露,光缆护套及钢管的头部处于粘接套内,钢管及光缆护套的头部端面设置垫片II,垫片II及水密光缆通过在粘接套内灌胶的方式固定在粘接套内;垫片I、垫片II上均设置供光纤穿过的通孔,光纤穿过垫片II、垫片I与插头壳体内的组件连接。在光缆发生轴向窜动时,垫片II能够减小轴向力对灌胶结构的破坏;粘接套与插头壳体之间设置垫片I,防止光缆轴向窜动带动粘接套窜动。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连接器,具体涉及一种水密连接器结构。
背景技术
现有水密连接器结构的套筒内仅有粘接套结构,无法承受连接器尾部光缆向连接器方向较大的轴向推力,在连接器外部水压较大时,线缆容易向连接器内窜动,影响产品性能。
发明内容
针对上述水密连接器光缆容易轴向窜动的技术问题,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水密连接器结构。
本发明的目的是采用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依据本发明提出的一种水密连接器结构,包括套筒、插头壳体,插头壳体的尾部插装在套筒的头部,套筒的内腔中设置粘接套,粘接套的尾部抵在套筒内壁的台阶II上、头部端面与插头壳体尾部端面之间设置垫片I,防止粘接套轴向窜动;套筒从尾部穿设有水密光缆,水密光缆从外到内依次为光缆护套、钢管、光纤,水密光缆头部的光纤裸露,光缆护套及钢管的头部截面处于粘接套内,钢管及光缆护套的头部端面设置垫片II,垫片II及水密光缆通过在粘接套内灌胶的方式固定在粘接套内;垫片I、垫片II上均设置供光纤穿过的通孔,光纤穿过垫片II、垫片I与插头壳体内的组件连接。
进一步的,所述插头壳体与套筒配合面之间设置密封圈。
进一步的,所述套筒的头部内壁上设置台阶I,垫片I与粘接套的轴向长度总和大于台阶I与台阶II两者径向端面之间的距离。
进一步的,所述垫片I上的通孔头部为锥形孔I,锥形孔I从头部到尾部内径逐渐减小。
进一步的,所述垫片I的壁体上沿轴向开设有安装槽,用于安装光纤。
进一步的,所述粘接套的通孔头部为锥形孔II,锥形孔II从头部到尾部内径逐渐减小,垫片II设置在锥形孔II内。
进一步的,所述粘接套的通孔尾部内壁开设有槽,在灌胶后,灌胶后的结构能够与粘接套牢固配合。
进一步的,所述套筒尾部设置光缆夹紧扣,夹紧光缆以防止光缆脱落。
与现有技术相比,该发明的有益之处在于:水密光缆端部的光纤裸露,光缆护套及钢管头部的截面处于粘接套内,该截面上设置垫片II并在粘接套内灌胶处理,从而将垫片II和水密光缆固定在粘接套内,在光缆发生轴向窜动时,垫片II能够减小轴向力对灌胶结构的破坏;粘接套与插头壳体之间设置垫片I,防止光缆轴向窜动带动粘接套窜动。
上述说明仅是本发明技术方案的概述,为了能够更清楚了解本发明的技术手段,而可依照说明书的内容予以实施,并且为了让本发明的上述和其他目的、特征和优点能够更明显易懂,以下特举较佳实施例,并配合附图,详细说明如下。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一种水密连接器结构实施例的正面局部剖视图;
图2为图1去水密光缆后的立体局部剖视图。
【附图标记】
1-插头壳体,2-垫片I,201-锥形孔I,202-安装槽,3-垫片II,4-粘接套,401-槽,402-锥形孔II,5-套筒,501-台阶I,502-台阶II,6-钢管,7-光缆护套,8-光缆夹紧扣,9-密封圈,10-光纤。
具体实施方式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航光电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未经中航光电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1141531.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