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光学显示用聚酯薄膜及其制备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2111143504.5 | 申请日: | 2021-09-28 |
公开(公告)号: | CN113861475B | 公开(公告)日: | 2022-12-30 |
发明(设计)人: | 李良彬;张文文;孟令蒲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
主分类号: | C08J7/04 | 分类号: | C08J7/04;C08J5/18;C09D133/08;C09D167/02;C09D7/61;C08L67/02 |
代理公司: | 中科专利商标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11021 | 代理人: | 孙蕾 |
地址: | 230026 安*** | 国省代码: | 安徽;3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光学 显示 聚酯 薄膜 及其 制备 方法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光学显示用聚酯薄膜,包括基底层,在基底层两侧设置有第一增透涂层和第二增透涂层,第一增透涂层和第二增透涂层用于增加基底层的透光率;其中,T1/T2=0.92~1,T2/T3=0.93~1,T2大于等于91%,T1为所述聚酯薄膜在450nm波长下的透光率,T2为所述聚酯薄膜在550nm波长下的透光率,T3为所述聚酯薄膜在650nm波长下的透光率。本发明还公开了一种如上述的聚酯薄膜的制备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光学显示新材料技术及相关技术应用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光学显示用聚酯薄膜及其制备方法。
背景技术
随着信息传播技术快速发展,各行各业中越来越离不开电视、手机、电脑、车载等新型显示面板。当前主流的新型显示为液晶显示(LCD)和有机发光显示(OLED)。其中LCD显示原理是通过对由两片偏光片所加持的液晶分子进行取向调控从而控制由背光光源所发射出来的光的透过性,再通过彩色滤光片等技术来获得彩色图像显示效果;OLED则是通过控制有机发光层材料的自主发光而获得彩色显示效果。随着显示面板在户外应用的增加如车载显示,户外的广告显示面板等,为了从显示面板中获取清晰的图像就需要提高显示面板的整体的亮度,但无论LCD还是OLED中提高显示面板的亮度伴随而来的都是提升显示面板的发光功率。增加发光功率不仅会导致显示面板发热严重,还会带来能耗提升,这是不符合当前节能减排、绿色低碳发展的主题。
以LCD液晶显示为例,其显示面板组成结构包含背光模组和显示模组,但是其本质上是在背光光源上方层叠具有各种功能的聚合物薄膜,例如扩散膜,增量膜、偏光片、ITO导电基膜等,显示画面的亮度则取决于背光源的发光功率以及功能薄膜的总光透过率。另一方面,聚酯薄膜具有强度高、刚性大、透明、受热尺寸稳定性好等特点,被广泛应用于新型显示面板中,例如背光模组中的扩散膜、增透膜;显示模组中的偏光片支撑膜、相位差膜、ITO导电膜;以及偏光片等光学组件加工运输中的保护膜、离型膜等。据统计,整个LCD显示面板在加工生产、运输组装等过程中需要使用超过10张具有特殊功能的聚酯薄膜,然而对于聚酯材料来说,其透光率通常约在87%~89%左右,相比较于其它如三醋酸纤维素,聚甲基丙烯酸甲酯、聚碳酸酯等材料都具有92%以上的透光率,因此提升聚酯基膜的透光率对提升整个显示面板的光透过率,降低能耗具有重要意义。
另一方面,新型显示在追求亮度、对比度等参数的情况下,还要保证较高的色差还原度。然而聚酯薄膜由于原料合成以及常规加工时都会造成颜色发黄,即用作新型显示模组中时,出色光的整体光线的色彩会被影响,视觉感官色上色彩不够明亮。
发明内容
(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有鉴于此,现有的聚酯薄膜存在透光率低、颜色发黄等问题,本发明提出了一种光学显示用聚酯薄膜及其制备方法,以解决上述技术问题至少之一。
(二)技术方案
本发明提供一种光学显示用聚酯薄膜,包括基底层,在基底层两侧设置有第一增透涂层和第二增透涂层,第一增透涂层和第二增透涂层用于增加基底层的透光率;其中,T1/T2=0.92~1,T2/T3=0.93~1,T2大于等于91%,T1为所述聚酯薄膜在450nm波长下的透光率,T2为所述聚酯薄膜在550nm波长下的透光率,T3为所述聚酯薄膜在650nm波长下的透光率。
在一些实施例中,基底层的晶粒尺寸为0.3~13nm,优选为1~10nm。
在一些实施例中,基底层的面内双折射为0.03~0.15,优选为0.05~0.13。
在一些实施例中,基底层包括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与聚萘苯二甲酸乙二醇酯、或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1,4-环己烷二甲醇酯。
在一些实施例中,基底层的厚度为30~300μm,优选为50~250μm。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增透涂层或第二增透涂层包括水性聚酯、丙烯酸树脂、固化剂、折射率调节粒子、流平剂、消泡剂。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未经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1143504.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