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2,2-二取代吲哚啉-3-酮生物碱、其制备方法及其应用有效

专利信息
申请号: 202111146916.4 申请日: 2021-09-29
公开(公告)号: CN113698385B 公开(公告)日: 2022-12-23
发明(设计)人: 谢智宇;许志红;张占涛;方万航;吴增龙;傅一帆 申请(专利权)人: 许昌学院
主分类号: C07D401/06 分类号: C07D401/06;C07D409/14;A61P31/04
代理公司: 郑州联科专利事务所(普通合伙) 41104 代理人: 时立新
地址: 461000 河*** 国省代码: 河南;41
权利要求书: 查看更多 说明书: 查看更多
摘要:
搜索关键词: 取代 吲哚 生物碱 制备 方法 及其 应用
【说明书】:

发明公开了一种2,2‑二取代吲哚啉‑3‑酮生物碱、制备方法及其应用,属于药物化学领域。所述2,2‑二取代吲哚啉‑3‑酮生物碱结构通式如(1)所示,R1为氢原子、卤素原子、1‑4个碳的烷基、1‑4四个碳的烷氧基,其位置是在苯环4位至7位单取代;R2为1‑4个碳的烷基或酯基、硅氧基、卤素取代的烷基、苯基、各种取代的苯基、呋喃基、噻吩基或吡啶基;R3可以是氢、卤素、1‑4个碳的烷基、1‑4四个碳的烷氧基、1‑4四个碳的烷氧羰基、三氟甲基、苯基,其位置是喹啉环的5‑8位单取代。该类化合物在抗菌方面具有很好的活性,以其为有效成分可以用于制备治疗细菌感染药物。(1)。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2,2-二取代吲哚啉-3-酮生物碱、其绿色合成制备以及其在抗细菌感染药物制备中的用途,属于药物化学领域。

背景技术

细菌感染是常见的临床疾病,近一二十年来,由于抗生物的过量使用和错误使用导致耐药现象频出并快速传播,特别是多重耐药菌的出现已成为临床抗感染治疗失败的重要原因。随着对粘菌素、达托霉素和碳青霉烯等最新类型的抗菌剂产生耐药菌株的出现,目前,在临床上只能采取多种抗生素联合用药的方式对耐药菌感染进行治疗,但用药剂量和用药数也逐渐增长,因此,开发低毒、高选择性、作用机制新颖的抗细菌感染药物具有重要意义。

含吲哚结构的天然产物碱具有结构类型丰富、药理活性广泛等优点,成为新药研发中先导化合物的重要来源。而存在于多种植物及海洋真菌中的2,2-二取代吲哚啉-3-酮类生物碱拥有抗感染、抗寄生虫、抗肿瘤、抗HIV等多种生物活性而受到药物化学家的广泛关注。[Williams,R.M.;Stocking,E.M.;Sanz-Cervera,J.F.Biosynthesis of PrenylatedAlkaloids Derived from Tryptophan.In Topics in Current Chemistry:Vol.209,Biosynthesis-Terpenes and Alkaloids;Leeper,F.,Vederas,J.C.,Eds.;Springer-Verlag:New York,2000;pp 97-173;A.Asai,S.Nagamura,E.Kobajashi,K.Gomi andH.Saito,Bioorg.Med.Chem.Lett.,1996,6,1215–1220;Deka,B.;Deb,M.L.;Thakuria,R.;Baruah,P.K.Catal.Commun.2018,106,68;Wu,W.;Xiao,M.;Wang,J.;Li,Y.;Xie,Z.Org.Lett.2012,14,1624;Ding,X.;Dong,C.-L.;Guan,Z.;He,Y.-H.Angew.Chem.,Int.Ed.2019,58,118;CN110229152A]目前,制备2,2-二取代吲哚啉-3-酮衍生物的传统方法主要有氧化2,3-二取代吲哚重排反应[E.Schendera,S.Lerch,T.Von Drathen,L.N.Unkel and M.Brasholz,Eur.J.Org.Chem.,2017,3134–3138]、环化反应[W.Fu andQ.Song,Org.Lett.,2018,20,393–396]、以及对吲哚啉-3-酮亲核加成[Li,J.S.;Liu,Y.J.;Zhang,G.W.;Ma,J.A.Org.Lett.2017,19,6364-6367]。近年来,对吲哚底物进行氧化去芳构化-亲核加成成为构建此类结构的新策略,然而,目前已报道的新策略有如下不足:要用到有毒的氮-氧化物及其盐、昂贵的光催化剂或具有危险性的过氧化物作为氧化剂,同时其亲核试剂也都是传统的负电子芳烃、酮、醛或者相对昂贵的硼化合物,使其工业化应用受到限制。[Z.Deng,X.Peng,P.Huang,L.Jiang,D.Ye andL.Liu,Org.Biomol.Chem.,2017,15,442–448;H.Huang,J.Cai,X.Ji,F.Xiao,Y.Chen and G.Deng,Angew.Chem.,Int.Ed.,2016,55,307–311;X.Jiang,B.Zhu,K.Lin,G.Wang,W.Su and C.Yu,Org.Biomol.Chem.,2019,17,2199–2203;X.Ding,C.Dong,Z.Guan and Y.He,Angew.Chem.,Int.Ed.,2019,58,118–124]目前还需研发新的2,2-二取代吲哚啉-3-酮类化合物,才能满足市场需求。

下载完整专利技术内容需要扣除积分,VIP会员可以免费下载。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许昌学院,未经许昌学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1146916.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专利文献下载

说明:

1、专利原文基于中国国家知识产权局专利说明书;

2、支持发明专利 、实用新型专利、外观设计专利(升级中);

3、专利数据每周两次同步更新,支持Adobe PDF格式;

4、内容包括专利技术的结构示意图流程工艺图技术构造图

5、已全新升级为极速版,下载速度显著提升!欢迎使用!

请您登陆后,进行下载,点击【登陆】 【注册】

关于我们 寻求报道 投稿须知 广告合作 版权声明 网站地图 友情链接 企业标识 联系我们

钻瓜专利网在线咨询

周一至周五 9:00-18:00

咨询在线客服咨询在线客服
tel code back_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