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河道内拦河截流结构及其施工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2111153576.8 | 申请日: | 2021-09-29 |
公开(公告)号: | CN113863339A | 公开(公告)日: | 2021-12-31 |
发明(设计)人: | 朱荣珅;陈新喜;蒋雪城;李赟;王碗;蒋佳磊;孙林;余少乐;周旻娴;吴光辉;李林;张金鹏;毛登文;吴振东;赵建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建筑第八工程局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E02D19/04 | 分类号: | E02D19/04;E02D5/04;E02D5/06;E02D31/02;E02D19/20;E02D15/02 |
代理公司: | 上海唯源专利代理有限公司 31229 | 代理人: | 宋小光 |
地址: | 200122 上海市浦东新区中国***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河道 内拦河 截流 结构 及其 施工 方法 | ||
本发明涉及一种河道内拦河截流结构及其施工方法,该方法包括如下步骤:于河道内的设定位置处打设相对设置的两排第一拉森钢板桩;于每一排第一拉森钢板桩的外侧设置一道第一围檩;于两道第一围檩之间设置多个第一支撑件;对两排第一拉森钢板桩之间的河水进行抽排;于河道内对应两排第一拉森钢板桩的一侧打设相对设置的两排第二拉森钢板桩;于每一排第二拉森钢板桩的外侧设置一道第二围檩;于两道第二围檩之间设置多个第二支撑件;对两排第二拉森钢板桩之间的河水进行抽排,从而完成了河道内拉河截流结构的施工。本发明利用支撑件顶撑连接围檩,围住两排拉森钢板桩并连接成一个整体,能够约束拉森钢板桩,提高了结构稳定性。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河道内拦河截流的工程领域,特指一种河道内拦河截流结 构及其施工方法。
背景技术
河道拦河截流的施工方法,传统方式是采用单排拉森钢板桩形式,双 排拉森钢板桩内设钢对撑形式或者土石方围堰形式进行拦河截流。单排钢 板桩形式无约束点,抽排河水或清淤开挖河床过程中,由于单排钢板桩两 侧的压力不平衡,单排钢板桩极易产生变形和位移,容易造成安全隐患。 双排拉森钢板桩内设钢对撑形式下的,拉森钢板桩的桩长需要很长,需要 嵌入河床很深,来保证河床清淤开挖过程中,钢板桩不会向挖方一侧位移 变形。这种钢板桩桩长较长,成本较大,钢板桩嵌入河床深,打设和拔除 的周期都会相应变长,不利于施工进度。而土石方围堰,易污染河道,不 利于环保与绿色施工。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的缺陷,提供一种河道内拦河截流结 构及其施工方法,解决现有的河道拦河截流施工方法中单排拉森钢板桩形 式存在的易变形、位移并造成安全隐患的问题、双排拉森钢板桩形式存在 的嵌入深度大而使得成本高且施工周期长的问题以及土石方围堰存在的 污染问题。
实现上述目的的技术方案是: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河道内拦河截流结构的施工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于河道内的设定位置处打设相对设置的两排第一拉森钢板桩;
于每一排第一拉森钢板桩的外侧设置一道第一围檩,通过设置的第一 围檩将同一排的所有第一拉森钢板桩连接在一起;
于两道第一围檩之间设置多个第一支撑件,将所述第一支撑件顶撑连 接在两道第一围檩之间;
对两排第一拉森钢板桩之间的河水进行抽排;
于河道内对应两排第一拉森钢板桩的一侧打设相对设置的两排第二 拉森钢板桩,所述第二拉森钢板桩与所述第一拉森钢板桩之间形成一截流 施工区域;
于每一排第二拉森钢板桩的外侧设置一道第二围檩,通过设置的第二 围檩将同一排的所有第二拉森钢板桩连接在一起;
于两道第二围檩之间设置多个第二支撑件,将所述第二支撑件顶撑连 接在两道第二围檩之间;以及
对两排第二拉森钢板桩之间的河水进行抽排,从而完成了河道内拉河 截流结构的施工。
本发明的河道拦河截流结构的施工方法采用双排拉森钢板桩拦截河 流,在双排拉森钢板桩的外侧设置围檩,并在两道围檩之间设置多个支撑 件,利用支撑件顶撑连接围檩就构成了形状类似梯子形的加固框架结构, 利用该加固框架结构围住两排拉森钢板桩且加固框架结构与拉森钢板桩 连接成一个整体,一方面能够减少拉森钢板桩嵌入河床的深度,从而降低 成本,另一方面加固框架结构能够约束拉森钢板桩,提高了拉森钢板桩的结构稳定性。
本发明河道内拦河截流结构的施工方法的进一步改进在于,还包括:
对所述第一拉森钢板桩和所述第二拉森钢板桩之间的河水进行抽排;
抽排完成后,于所述第一拉森钢板桩和所述第二拉森钢板桩之间浇筑 混凝土换撑板,所述混凝土换撑板顶撑在所述第一拉森钢板桩和所述第二 拉森钢板桩之间。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建筑第八工程局有限公司,未经中国建筑第八工程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1153576.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