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防治甘蔗褐斑病的杀菌剂有效

专利信息
申请号: 202111157311.5 申请日: 2021-09-30
公开(公告)号: CN113712031B 公开(公告)日: 2022-11-15
发明(设计)人: 宋修鹏;邓宇驰;张保青;颜梅新;张小秋;王泽平;覃振强;韦金菊;梁强;刘晓燕;李杨瑞 申请(专利权)人: 广西壮族自治区农业科学院
主分类号: A01N43/16 分类号: A01N43/16;A01N43/90;A01N43/42;A01N43/54;A01P3/00
代理公司: 南宁东之智专利代理有限公司 45128 代理人: 周雨丝;张丽媛
地址: 530007 广西*** 国省代码: 广西;45
权利要求书: 查看更多 说明书: 查看更多
摘要:
搜索关键词: 一种 防治 甘蔗 褐斑 杀菌剂
【说明书】:

发明涉及农药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防治甘蔗褐斑病的杀菌剂。一种防治甘蔗褐斑病的杀菌组合物,所述杀菌组合物由丁香菌酯与小檗碱、喹啉铜或宁南霉素二元复配而成;其中,所述丁香菌酯和小檗碱的质量比为1‑12:15‑1;所述丁香菌酯和喹啉铜的质量比为1‑25:100‑1;所述丁香菌酯和宁南霉素的质量比为1‑10:10‑1。本发明中2种成分在进行复配时,在一定质量范围内,其共毒系数大于120,表现为增效的作用类型;与其包含的任意单一成分相比,可以提高对甘蔗褐斑病的防治效果,可以减少农药的施用剂量,进而可以降低农药残留,减轻环境压力。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农药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防治甘蔗褐斑病的杀菌剂。

背景技术

甘蔗(Saccharum spp.)是我国最重要的糖料作物,而病害是影响甘蔗生产的重要因素。目前世界上已经报道的甘蔗病害达130种,我国记录的甘蔗侵染性病害已经超过60种。其中,由真菌引起的褐锈病(brown rust)、梢腐病(pokkah boeng)、褐条病(brownstripe)、褐斑病(brown spot)等叶部病害在我国蔗区发生普遍,对甘蔗生产造成了严重威胁。

由尾孢霉菌(Cercospora longipes E.J.Butler)引起的甘蔗褐斑病,1906年首次在印度发现,目前在世界甘蔗产区广泛分布。褐斑病主要危害甘蔗叶片,发病初期受害叶片呈现黄色小斑点,随后扩大形成具有黄色晕圈的长梭形红褐色病斑,田间湿度较大时,叶背面产生灰色霉层,严重发病可导致叶片提前枯死,呈现“火烧”状,从而给甘蔗生产造成严重损失。褐斑病作为甘蔗的主要叶部病害之一,前期研究人员对该病害在我国不同蔗区的分布和危害情况进行了大量的调查分析,发现该病害在我国蔗区广西、云南、广东、贵州、海南等地广泛分布,常年危害,对甘蔗正常生长产生了一定影响。

目前,甘蔗褐斑病的防治仍以化学药剂为主,比如80%甲基硫菌灵WP、10%苯醚甲环唑WG、80%丙森锌WP和80%戊唑醇WG等,化学药剂可直接作用靶向病菌,且见效快。但在防治病害上,长期施用单一成分化学药剂容易使病害产生抗药性,一旦产生抗药性,病害的防治效果就会降低;农户为了提高防治效果,就会加大农药的施用剂量,导致农药残留增加,同时也会增加环境压力。因此,开发新型化学药剂很有必要。

将作用机理不同的化学农药进行复配是开发新型药剂的有效途径,由于复配的药剂中含有至少2种化学农药,其对病害的作用机理不同,这样就可以有效延缓病害抗药性的产生。另外,农药复配后会表出现出三种作用类型:拮抗、相加和增效,其中增效作用类型的复配可以提高防治效果,降低农药的施用量,有利于降低农药残留和减轻环境压力。

丁香菌酯是一种甲氧基丙烯酸甲酯类化合物,英文通用名:coumoxystrobin,化学名称:(E)-2-(2-((3-丁基-4-甲基-香豆素-7-基-氧基)甲基)苯基)-3-甲氧基丙烯酸甲酯。具有保护和治疗作用,是一种高效广谱的农用杀菌剂。

发明人通过室内生物活性试验发现将丁香菌酯与小檗碱、喹啉铜或宁南霉素以一定质量比进行二元复配时,对甘蔗褐斑病表现出增效作用。目前还未发现关于这方面的报道。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防治甘蔗褐斑病的杀菌剂,以解决使用单一成分化学药剂防治甘蔗褐斑病时存在的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了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防治甘蔗褐斑病的杀菌组合物,所述杀菌组合物由丁香菌酯与小檗碱、喹啉铜或宁南霉素二元复配而成;其中,所述丁香菌酯和小檗碱的质量比为1-12:15-1;所述丁香菌酯和喹啉铜的质量比为1-25:100-1;所述丁香菌酯和宁南霉素的质量比为1-10:10-1。

作为本发明技术方案的进一步设置,所述丁香菌酯和小檗碱的质量比为1:3。

作为本发明技术方案的进一步设置,所述丁香菌酯和喹啉铜的质量比为12:1。

下载完整专利技术内容需要扣除积分,VIP会员可以免费下载。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广西壮族自治区农业科学院,未经广西壮族自治区农业科学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1157311.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专利文献下载

说明:

1、专利原文基于中国国家知识产权局专利说明书;

2、支持发明专利 、实用新型专利、外观设计专利(升级中);

3、专利数据每周两次同步更新,支持Adobe PDF格式;

4、内容包括专利技术的结构示意图流程工艺图技术构造图

5、已全新升级为极速版,下载速度显著提升!欢迎使用!

请您登陆后,进行下载,点击【登陆】 【注册】

关于我们 寻求报道 投稿须知 广告合作 版权声明 网站地图 友情链接 企业标识 联系我们

钻瓜专利网在线咨询

周一至周五 9:00-18:00

咨询在线客服咨询在线客服
tel code back_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