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中医阴虚体质穴位贴及其制备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2111158718.X | 申请日: | 2021-09-30 |
公开(公告)号: | CN113663025A | 公开(公告)日: | 2021-11-19 |
发明(设计)人: | 张晓天;余承鸿;唐嘉仪;韦硕硕;余佩思;王莹;朱蕴华;王雪莹 | 申请(专利权)人: | 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曙光医院 |
主分类号: | A61K36/8968 | 分类号: | A61K36/8968;A61K9/70;A61K47/22;A61P15/00;A61P17/00;A61P25/20;A61P25/28;A61P27/02;A61P39/00 |
代理公司: | 上海卓阳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31262 | 代理人: | 周春洪 |
地址: | 200021 ***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中医 阴虚 体质 穴位 及其 制备 方法 | ||
本发明涉及中药技术领域,具体是一种中医阴虚体质穴位贴及其制备方法,所述穴位贴由以下重量份的原料药制成:知母1份、黄柏1份、熟地1.5份、麦冬1份、山茱萸1份、茯苓1.5份、丹皮1份。全方共奏养阴润燥,清热凉血之功。选穴以三阴交、太溪、照海为主,三阴交为足三阴肝、脾、肾三经气血交会之处,太溪、照海均为为肾经之穴,三穴合用增强养阴润燥,清热凉血之功,从而改善阴虚体质偏颇人群的体质状态。结果表明该组方可有效改善阴虚体质。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中药技术领域,具体地说,是一种中医阴虚体质穴位贴及其制备方法。
背景技术
关于“体质”的理论起源于《黄帝内经》。2009年4月中华中医药学会在《中医体质分类与判定》上将体质分为:平和质、气虚质、阳虚质、阴虚质、痰湿质、湿热质、血瘀质、气郁质、特禀质。中医研究认为,中医体质是指人体在先天禀赋和后天获得的基础上所形成的形态结构、生理功能和心理状态方面的固有特质,具有综合性、相对稳定性,往往决定着人体对生理反应的特异性,及对某些致病因子的易感性与产生病变类型的倾向性,从而影响后天疾病的证候类型及病情转归。
体质学说是以中医理论为主导,研究人类各种体质特征及体质类型的生理和病理特点,并以此分析疾病反应状态、病变的性质及发展趋向,从而指导疾病预防和治疗的一门学科。中医体质学中蕴含先进的“治未病”思想,“上工治未病”是中医学的一贯思想。《素问2四气调神大论》明确指出“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而阴虚体质常因燥热之邪外侵、过食温燥之品、忧思过度、房事不节、久病之后等引起脏腑功能失调,阴液暗耗而成阴液亏少,阴虚生内热,表现机体失去濡润滋养,虚热干燥、虚火躁扰不宁的证候。阴虚体质的人常出现阴液不足和阴虚生内热证候,表现:形体消瘦,口燥咽干,两颧潮红,手足心热,潮热盗汗,心烦易怒,口干,舌干红、少苔,甚至光滑无苔。五脏阴虚在临床上均可见,除上述临床表现,同时并见各脏的相应病变而见不同症状。发病倾向:易患虚劳、失精、不寐等,耐冬不耐夏,不耐受暑、热、燥邪。
所谓偏颇体质,即机体内阴阳气血失去平衡,但尚未发展成疾病,处于病与未病之间的亚健康状态。亚健康状态常表现为心身异常症候的特点,中医学心主神明理论、形神合一理论、藏象五志理论、七情理论、三因理论、气质类型理论等有着丰富的内涵。亚健康状态是国际医学界提出的一个新概念,它标志着对疾病的策略从治疗转向预防的一个根本性转变,预测性(predictive)、预防性(preventive)、个体化(personalized)和参与性(participatory)。与中医治未病“未病先防”的理念契合。
中药外治是将中药实施于患部或穴位,使中药作用直接集中,增加了病灶部位中药有效的浓度,奏效迅速,不受胃肠道酶、消化液等诸多因素的影响,避免了肝脏和胃肠道的破坏。中药外治是目前所知起源最早的治疗疾病方法之一,最早在《山海经》中有云“……熏草、佩之可已疠”,并提出了佩、服、浴、席、养、搽6种药物外治法。另有《五十二病方》、《黄帝内经》、《肘后备急方》、《伤寒杂病论》等典籍均对中药外治法有所记载。发展至今,中药外治的剂型从传统的丸、散、膏、丹等演变成了气雾剂、灌肠剂、膜剂、乳剂、熨剂、注射剂等剂型。
中药穴位敷贴的机制:中药穴位敷贴是以针灸学与方药学为基础,《理瀹骈文》云“外治之药,即内治之药;外治之理,即内治之理。”故中药穴位敷贴先辨证选方,后利用腧穴双向调节的特点,外用中药于穴位上,使药性循经脉到达体内,是目前常见的“针药结合”外治法之一。现代医学研究发现,外用中药的吸收主要依靠皮肤和粘膜,通过局部微循环进入体循环而发挥作用。此外,也有研究表面中药外用是通过调节局部失衡的微生态系统,以及对机体局部进行微调节而最终得以“扶正祛邪”,治疗疾病。
中药外用可避免内服可能导致的肝肾毒性,也不存在西药药效的半衰期残留体内。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曙光医院,未经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曙光医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1158718.X/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坯布剖幅机传动装置
- 下一篇:一种通用宽带雷达信号监测设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