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地层物化性质监测设备有效
申请号: | 202111159395.6 | 申请日: | 2021-09-30 |
公开(公告)号: | CN114019136B | 公开(公告)日: | 2022-08-02 |
发明(设计)人: | 刘涛;费梓航;郭磊;邓生贵;刘小丽;张家瑞;苏秀婷;张艳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海洋大学 |
主分类号: | G01N33/24 | 分类号: | G01N33/24 |
代理公司: | 青岛汇智海纳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37335 | 代理人: | 陈磊 |
地址: | 266000 山*** | 国省代码: | 山东;37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地层 物化 性质 监测 设备 | ||
本发明涉及地质原位监测领域,特别是一种地层物化性质监测设备。包括底部钻头部和数个分层钻头部,底部钻头部和数个分层钻头部之间通过中央连接杆依次连接;所述底部钻头部包括底部总钻探头、外壳和外滑轨,外壳的底部固定连接有底部总钻探头,外壳的顶部间隔固定连接有数个外滑轨,相邻两外滑轨之间存在间隙,外滑轨的底部与外壳固定连接,外滑轨的顶部固定有朝向外壳方向的上卡扣,外壳的中心沿其轴向设有中心盲孔,中心盲孔的底部固定有底部插槽,底部插槽与中央连接杆的底部固定连接。其实现了在同一时刻针对不同深度、不同方向的土体进行物化性质监测,从而可以得到实时、立体的数据网,为地层的研究提供全面、详尽、连续的数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地质原位监测领域,特别是一种可检测多个不同层位不同方向的地层物化性质监测设备。
背景技术
地层的物化性质包括酸碱度、孔隙水压力、Eh(氧化还原电位)、土体温度、土体性质等。以孔隙水为例,孔隙水压力是土体中由孔隙水所承担或传递的压力,原位孔隙水压力观测可以反映土体性质特征,能够有效的反映动力地质过程,在工程运作、科学实践、资源开发、灾害机理研究方面具有不容小觑的作用。所以研究孔压具有重要的意义与必要性。
目前国际较为先进的孔压测量技术有压差式光纤传感器测量方式,能够对测点位置进行详实有效的监测。但由于该技术手段只能在某一时刻单点测定,导致无法对该区域土体进行全方位的数据测定与结果分析。而目前解决此类问题的方式通常采用多次插拔的方式,使感应探头处于不同的位置,以此测定不同位置的孔压,但在多次插拨的过程中,土体已经经受了扰动,导致测量结果与实际的数据结果之间有一定的出入。
另外,现有的地层物化性质监测探杆的监测区域较为局限,无法在某一时刻实现对测量区域实现立体的监测,导致后续分析不具有连续全面性,无法整体的研究该区域的孔压分布与性质。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存在的上述缺陷,提出了一种地层物化性质监测设备,其实现了在同一时刻针对不同深度、不同方向的土体进行物化性质监测,从而可以得到实时、立体的数据网,为地层的研究提供全面、详尽、连续的数据。
本发明的技术方案是:一种地层物化性质监测设备,其中,包括底部钻头部和数个分层钻头部,底部钻头部和数个分层钻头部之间通过中央连接杆依次连接,底部钻头部与中央连接杆的底部固定连接,数个分层钻头部依次连接在中央连接杆的外部;
所述底部钻头部包括底部总钻探头、外壳Ⅰ和外滑轨Ⅰ,外壳Ⅰ的底部固定连接有底部总钻探头,外壳Ⅰ的顶部间隔固定连接有数个外滑轨Ⅰ,相邻两外滑轨Ⅰ之间存在间隙,外滑轨Ⅰ的底部与外壳Ⅰ固定连接,外滑轨Ⅰ的顶部固定有朝向外壳Ⅱ方向的上卡扣Ⅰ,外壳Ⅰ的中心沿其轴向设有中心盲孔,中心盲孔的底部固定有底部插槽,底部插槽与中央连接杆的底部固定连接;
所述分层钻头部包括外壳Ⅱ、外滑轨Ⅱ、内滑轨和侧向钻探头,外壳Ⅱ的顶部间隔固定有数个外滑轨Ⅱ,相邻两外滑轨Ⅱ之间存在间隙,外滑轨Ⅱ的底部与外壳Ⅱ固定连接,外滑轨Ⅱ的顶部朝向外壳Ⅱ的方向固定有上卡扣Ⅱ,外壳Ⅱ的底部间隔固定有数个侧向钻探头,相邻两侧向钻探头之间存在间隙,相邻两侧向钻探头的上部之间固定连接有内滑轨,内滑轨与外滑轨Ⅰ或外滑轨Ⅱ之间呈对应设置,内滑轨的外径小于外滑轨Ⅰ或外滑轨Ⅱ的内径,且内滑轨位于其下方的分层钻头部的外滑轨Ⅱ/底部钻头部的外滑轨Ⅰ的内侧,侧向钻探头的外表面表面高于内滑轨的外表面,从而在相邻两内滑轨之间形成限位凸起,内滑轨的顶端与外壳Ⅱ的底部表面固定连接,内滑轨的底部边缘固定有下卡扣,下卡扣与上卡扣Ⅰ或上卡扣Ⅱ之间呈对应设置,且下卡扣的外径大于上卡扣Ⅰ或上卡扣Ⅱ的内径;
所述侧向钻探头为柔性杆,侧向钻探头的顶部与外壳Ⅱ的底部固定连接,侧向钻探头的下端分别位于其下方的相邻两外滑轨Ⅰ或外滑轨Ⅱ之间的间隙内,外壳Ⅰ上对应相邻两外滑轨Ⅰ之间和外壳Ⅱ上对应相邻两外滑轨Ⅱ之间的间隙底部的位置处分别设有向外导向的弧形导向槽;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海洋大学,未经中国海洋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1159395.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