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初至时间校正方法及系统在审
申请号: | 202111160848.7 | 申请日: | 2021-09-30 |
公开(公告)号: | CN113945980A | 公开(公告)日: | 2022-01-18 |
发明(设计)人: | 吕情绪;贺安民;董俊亮;杨茂林 | 申请(专利权)人: | 国能神东煤炭集团有限责任公司;中国神华能源股份有限公司神东煤炭分公司 |
主分类号: | G01V1/36 | 分类号: | G01V1/36 |
代理公司: | 北京邦信阳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 11012 | 代理人: | 刘锐 |
地址: | 017219 内蒙古自治区鄂*** | 国省代码: | 内蒙古;15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时间 校正 方法 系统 | ||
1.一种初至时间校正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
获取地震单炮记录中初至波的平均速度;
根据所述平均速度计算激发点至每个接收点的初至波旅行时间;
根据所述激发点至每个接收点的初至波旅行时间对初至波波至时间进行拉平处理,以获取校正后的第一初至时间;
应用所述第一初至时间进行静校正,以获取静校正后的第二初至时间;
判断各个相邻接收点对应的第二初至时间的时间差是否一致;
当各个相邻接收点的第二初至时间的时间差一致时,确定初至时间校正完成。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还包括:
当各个相邻接收点的第二初至时间的时间差不一致时,对所述第二初至时间进行拉平处理和静校正,以获取静校正后的第三初至时间;
通过比较各个相邻接收点的第三初至时间差的一致性来判断初至时间是否校正完成。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获取地震单炮记录中初至波的平均速度,包括:
根据以下公式获取地震单炮记录中初至波的平均速度:
V=D/(T0-Tn);
其中,V为地震单炮记录中初至波的平均速度,单位为米/秒;D为激发点至接收末道的距离,单位为米;T0为激发点的初至时间,单位为秒;Tn为接收末道的初至时间,单位为秒。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根据所述平均速度计算激发点至每个接收点的初至波旅行时间,包括:
根据以下公式计算激发点至每个接收点的初至波旅行时间:
tn=Ln/V;
Ln为第n个接收点至激发点的水平距离,单位为米;tn为激发点至第n个接收点的初至波旅行时间,单位为秒;V为波初至平均速度,单位为米/秒。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应用所述第一初至时间进行静校正,以获取静校正后的第二初至时间,包括:
获取激发点至接收点的水平距离及降速带的速度;
根据激发点至接收点的水平距离、降速带的速度以及第一初至时间计算每个激发点的延迟时间和每个接收点的延迟时间;
根据每个激发点的延迟时间计算每个激发点对应的低速带厚度,并根据每个接收点的延迟时间计算每个接收点对应的低速带厚度;
根据每个激发点对应的低速带厚度和每个接收点对应的低速带厚度确定每个激发点的第二初至时间和每个接收点的第二初至时间。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激发点至接收点的降速带速度根据以下公式获取:
V2={(X12-X11)-(X21-X22)}/{(TSR12-TSR11)-(TSR21-TSR22)};
其中,X12为激发点1至接收点2的水平距离,单位为米;X11为激发点1至接收点1的水平距离,单位为米;X21为激发点2至接收点1的水平距离,单位为米;X22为激发点2至接收点2的水平距离,单位为米;TSR12为折射波从激发点1至接收点2的初至时间,单位为秒;TSR11为折射波从激发点1至接收点1的初至时间,单位为秒;TSR21为折射波从激发点2至接收点1的初至时间,单位为秒;TSR22为折射波从激发点2至接收点2的初至时间,单位为秒。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国能神东煤炭集团有限责任公司;中国神华能源股份有限公司神东煤炭分公司,未经国能神东煤炭集团有限责任公司;中国神华能源股份有限公司神东煤炭分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1160848.7/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