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猪伪狂犬病病毒基因缺失株、疫苗组合物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有效
申请号: | 202111166908.6 | 申请日: | 2021-09-30 |
公开(公告)号: | CN113862230B | 公开(公告)日: | 2023-08-08 |
发明(设计)人: | 李玲;张艳宾;李鹏宇;刘新月;张欣;李静;黄书林;张蕾;董春娜;张彤;肖进;齐鹏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牧实业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C12N7/01 | 分类号: | C12N7/01;C12N7/04;C12N15/38;C12N15/54;C12N15/65;C12N15/85;C12N15/869;A61K39/245;A61P31/22 |
代理公司: | 北京惟诚致远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11536 | 代理人: | 王慧凤 |
地址: | 100070 北京市丰台***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种猪 狂犬病 病毒 基因 缺失 疫苗 组合 及其 制备 方法 应用 | ||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猪伪狂犬病病毒变异株基因缺失毒株,其中,该猪伪狂犬病病毒变异株基因缺失毒株是以猪伪狂犬病病毒变异株PRV GX‑2017为亲本毒株,使其TK、gI、gE、US9和US2蛋白失活而获得的减毒株。本发明提供的该猪伪狂犬病病毒减毒株可制备成活疫苗,对猪伪狂犬病具有较高的安全性和免疫保护效果。高剂量的猪伪狂犬病病毒减毒株免疫靶动物PRV阴性哺乳仔猪后没有出现任何临床表现,且不排毒;用于非靶动物小鼠后不致病;对猪伪狂犬病具有很好的免疫保护效果,免疫PRV阴性哺乳仔猪后14天可对强毒攻毒提供完全保护,与当前的商品苗相比,攻毒后没有出现任何临床症状和体温变化,适于作为防控伪狂犬病的疫苗候选株。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猪伪狂犬病病毒基因缺失株、疫苗组合物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属于基因工程技术和动物病毒学领域。
背景技术
猪伪狂犬病(Pseudorabies,PR)是感染猪的重要疫病之一,农业农村部于2008年将其列为二类动物疫病,目前猪伪狂犬病在我国规模化猪场普遍存在,直接或间接影响养猪业的持续健康发展。伪狂犬病于1902年在匈牙利被首次报道,我国在70年代末从匈牙利引进的Bartha-K61基因缺失疫苗被广泛使用,大多数的猪场通过免疫该疫苗有效地控制了伪狂犬病。猪伪狂犬病的病原体是伪狂犬病病毒(Pseudorabies virus,PRV),PRV能感染不同年龄段的猪,出现高热、精神消沉、厌食、咳嗽、打颤、腹泻、系统性神经紊乱、消瘦甚至死亡等系列临床表现。PRV能在感染动物体内终生潜伏,导致其在特定条件下成为新的传染源。然而,自2011年底开始,在我国华北和东北很多地区免疫过Bartha-K61疫苗的猪群接连暴发了伪狂犬病新疫情,发病率和死亡率较高,病原学研究证实病原体是PRV变种,与经典的PRV强毒株相比,变异毒株对易感动物猪、小鼠和绵羊的致病性都显著增强。
流行病学调查研究显示,PRV变异株从2011年在华北出现之后,2012年迅速蔓延至河南、河北、江西和江苏等地,于2013年在包括浙江、广东和广西在内的南方省市流行。来自20多个不同地区的PRV gE抗体水平持续监测结果显示,自2014年~2019年,疫情总体呈现下降并逐渐趋于平缓的态势,但少数猪场可见散发临床病例,种猪群带毒依然是主要问题。疫苗免疫接种仍然是当前预防、控制与消灭猪伪狂犬病的重要途径。研究结果表明,Bartha-K61疫苗株对当前的PRV流行变异株不能提供完全有效的保护,不能阻止排毒以及病毒在动物大脑、扁桃体、脾脏和肺等部位的定植,仅能提供有限的交叉保护效率。分子病毒学研究结果显示,与经典毒株相比,当前国内的PRV变异株为基因II型,存在宽泛的基因变异,病毒的多个基因都存在替换、插入和缺失。不同基因型之间的遗传差异对病毒的毒力和免疫原性都产生了影响,从而导致基因I型的Bartha-K61株对当前变异株保护力不充分。随着全球养殖业不断向规模化、集中化方向发展,包含猪伪狂犬病在内的疫病防控尤为重要。针对现有商品苗对新出现的PRV变种保护效率存在局限性的现状,基于流行变异株的基因缺失疫苗成为近年来兽用生物制品研发的一个热点和重要方向。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牧实业股份有限公司,未经中牧实业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1166908.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