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管路密封结构和管路组件有效
申请号: | 202111169696.7 | 申请日: | 2021-10-08 |
公开(公告)号: | CN113819332B | 公开(公告)日: | 2023-04-25 |
发明(设计)人: | 王志方;程桂林;黄碧波 | 申请(专利权)人: | 天津鹏翎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F16L47/08 | 分类号: | F16L47/08 |
代理公司: | 北京超凡宏宇专利代理事务所(特殊普通合伙) 11463 | 代理人: | 董艳芳 |
地址: | 300450 天津市滨*** | 国省代码: | 天津;1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管路 密封 结构 组件 | ||
本发明提供一种管路密封结构和管路组件,涉及管路连接技术领域。该管路密封结构包括外管路、内管路和密封套;外管路的其中一端穿过内管路的其中一端后伸入内管路内,密封套套接并密封于外管路和内管路之间,密封套的能够与流体接触的端部为第一端;第一端的内外缘之间设有环形沟槽,沟槽用于在第一端处形成位于沟槽和外缘之间的第一抵接翅以及位于沟槽和内缘之间的第二抵接翅;第一抵接翅与外管路内壁抵接,第二抵接翅与内管路外壁抵接。该管路密封结构的密封套的沟槽开口可以面对外管路内流体的流向,当流体压力升高后沟槽处会因压力而展开,从而使第一抵接翅和第二抵接翅分别更紧密的抵接于外管路内壁和内管路外壁上,有效起到密封作用。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管路连接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管路密封结构和管路组件。
背景技术
如图1和图2所示,现有的塑料硬管1等易变形的管路与其他管路2的连接处,通常会增加胶套3以用于密封上述两管路之间的连接处。具体的,胶套3的其中一端套接于塑料硬管1其中一端的内侧,胶套3的另一端伸出于塑料硬管1的该端部外,且其他管路2的其中一端套接于胶套3内。
为防止胶套3从管路连接处脱离,胶套3的位于塑料硬管1内的端部的外壁设有环形的限位凸起30。对应的,塑料硬管1的管路壁朝外凸出以在管路内形成凹槽10,该凹槽10用于容纳上述限位凸起30,且凹槽10的内壁与限位凸起30沿管路的延伸方向相互抵接以防止胶套3从管路连接处脱离。
但上述限位凸起30的径向截面通常近似为半圆形,当管路内流通的流体压力升高后,流体易将限位凸起30处的塑料硬管1顶开,并从限位凸起30与塑料硬管1内的凹槽10内壁之间的缝隙处泄露至管路外。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管路密封结构和管路组件,以缓解现有技术中存在的塑料硬管等易变形管路与其他管路的连接处安装有胶套等密封件,且密封件上设有径向截面近似为半圆形的限位凸起,但当管路内流通的流体压力升高后,流体易顶开限位凸起和易变形管路,并从限位凸起与易变形管路内壁之间的缝隙处泄露至管路外的技术问题。
第一方面,本发明提供一种管路密封结构,包括外管路、内管路和密封套;
所述外管路的其中一端穿过所述内管路的其中一端后伸入所述内管路内,所述密封套套接并密封于所述外管路和所述内管路之间,且所述密封套的能够与所述外管路内的流体接触的端部为第一端;
所述第一端的端面的内缘与外缘之间设有环形的沟槽,所述沟槽用于在所述密封套的第一端处形成位于所述沟槽和所述第一端的端面外缘之间的第一抵接翅,以及,形成位于所述沟槽和所述第一端的端面内缘之间的第二抵接翅;
所述第一抵接翅与所述外管路的内壁抵接,所述第二抵接翅与所述内管路的外壁抵接。
在可选的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抵接翅相对于所述第二抵接翅倾斜设置。
在可选的实施方式中,所述密封套的位于所述第一抵接翅的根部处设有第一凹陷部,所述外管路的内壁设有与所述第一凹陷部相匹配的第一凸起;
所述第一凸起位于所述第一凹陷部内,且所述第一凸起和所述第一凹陷部之间沿所述外管路的延伸方向相互抵接。
在可选的实施方式中,所述外管路的管壁朝外凸出,以在所述外管路的内壁处形成让位槽,且所述让位槽位于第一凸起的靠近所述第一抵接翅的一侧;
所述第一抵接翅的远离所述沟槽的一侧设有第二凸起,且所述第二凸起位于所述第一凹陷部的靠近所述第一抵接翅的一侧;
所述第二凸起位于所述让位槽内。
在可选的实施方式中,所述密封套的位于所述第二抵接翅的根部处设有第二凹陷部,所述内管路的外壁设有与所述第二凹陷部相匹配的第三凸起;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天津鹏翎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未经天津鹏翎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1169696.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轴承内轴孔抛光装置
- 下一篇:一种带锯条分齿模及其加工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