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N-乙酰-D-甘露糖胺在制备抗病毒药物中的应用有效
申请号: | 202111170603.2 | 申请日: | 2021-10-08 |
公开(公告)号: | CN113662949B | 公开(公告)日: | 2023-03-21 |
发明(设计)人: | 郑海学;薛钊宁;朱紫祥;刘会胜;薛巧;宋影影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农业科学院兰州兽医研究所 |
主分类号: | A61K31/7008 | 分类号: | A61K31/7008;A61P31/14 |
代理公司: | 北京力量专利代理事务所(特殊普通合伙) 11504 | 代理人: | 毛婷 |
地址: | 730046 *** | 国省代码: | 甘肃;6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乙酰 甘露 制备 抗病毒 药物 中的 应用 | ||
本发明属于生物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N‑乙酰‑D‑甘露糖胺在制备抗病毒药物中的应用。本发明意外发现,在培养SVA的培养基中加入N‑乙酰‑D‑甘露糖胺,能够使SVA的复制水平降低,表明N‑乙酰‑D‑甘露糖胺具有抑制SVA复制的作用,可用于制备抗SVA病毒感染的药物或佐剂,用于抑制SVA病毒的复制。但本发明并不局限于SVA,在本发明所述的了N‑乙酰‑D‑甘露糖胺能够抑制SVA病毒的复制的基础上,同样也能抑制小RNA病毒科其他病毒的复制,也可用于抑制其他病毒的复制,制备抗病毒感染的药物,或佐剂。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生物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N-乙酰-D-甘露糖胺在制备抗病毒药物中的应用。
背景技术
塞内卡病毒(Senecavirus A,SVA)是近年新传入我国的病毒,是小RNA病毒科(Picornaviridae)新增的塞内卡病毒属的唯一成员,临床症状与口蹄疫难以区分,主要表现为口鼻部、蹄部等产生水泡和溃疡。2014年之前,SVA仅在美国和加拿大零星发生,但自2015年以来,巴西、越南、哥伦比亚、泰国、中国等陆续出现SVA疫情,并不断蔓延。2015年SVA传入我国,中国学者首先在广东省发现猪感染SVA的病例。随后,湖北、黑龙江、福建、河南、广西、河北、辽宁、山东、浙江、安徽、四川、江西和陕西等省份发生疫情,不断流行和蔓延、致病性增强,危害加重。由于SVA是新发传染病,目前尚无商业化的疫苗,且其致病和免疫机制仍不完全清楚。
前期研究表明RIG-I是SVA激活天然免疫的关键分子,但是SVA的2C和3Cpro蛋白能够降低RIG-I的蛋白表达,对RIG-I起到相反的拮抗功能;SVA的2C和3Cpro也能够激活Caspase-3,诱导细胞凋亡;SVA的3Cpro利用自身的酶活性切割MAVS、TRIF和TANK等关键天然免疫分子,抑制宿主的天然免疫应答;SVA的3Cpro蛋白还抑制IRF3/7的蛋白表达和去除RIG-I、TBK1和TRAF3分子的泛素化,拮抗宿主的抗病毒功能;因此,由于上述免疫关键分子及SVA蛋白的存在,抑制了SVA的复制,无法实现大规模的复制。此外,SVA感染还可激活细胞的自噬。上述研究主要集中于SVA与天然免疫通路中关键分子的互作调控,而关于化学物质抑制SVA复制的研究还未见报道。
N-乙酰-D-甘露糖胺(N-Acetyl-D-mannosamine)是白色-淡黄色的晶体粉末,可用于神经疾病的治疗,还可作为合成的中间体,生成多个下游产品。N-乙酰-D-甘露糖胺是合成N-乙酰神经氨酸(NeuAc)的必需前体,也是细菌荚膜聚唾液酸(PA)的特异性单体。N-乙酰-D-甘露糖胺分别通过GNE和GlcNAc 2-差向异构酶(肾素结合蛋白,RnBP)代谢成ManNAc-6-磷酸和GlcNAc。N-乙酰基-D-甘露糖胺及其衍生物激活食欲素神经元中的hypocretin(HCRT)基因表达,为神经疾病的治疗提供了潜在的可能。本发明意外发现,在培养SVA的培养基中加入N-乙酰-D-甘露糖胺,能够使SVA的复制水平降低,表明N-乙酰-D-甘露糖胺具有抑制SVA复制的作用,可用于制备抗SVA病毒感染的药物或佐剂,用于抑制SVA病毒的复制。
发明内容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N-乙酰-D-甘露糖胺在制备抗病毒感染药物中的应用。具体包括以下内容:
第一方面本发明提供了一种N-乙酰-D-甘露糖胺或其药学上可接受的盐在制备预防或治疗病毒感染药物中的应用。
优选地,所述病毒为小RNA病毒科病毒。
优选地,所述病毒为塞内卡病毒。
优选地,所述N-乙酰-D-甘露糖胺或其药学上可接受的盐加入药学上可接受的载体和/或辅料,制成药学上可接受的任一剂型。
优选地,所述剂型包括粉针剂、胶囊剂、片剂、混悬剂。
第二方面,本发明提供了一种N-乙酰-D-甘露糖胺或其药学上可接受的盐在制备病毒疫苗佐剂中的应用。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农业科学院兰州兽医研究所,未经中国农业科学院兰州兽医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1170603.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