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深基坑围护桩水平内撑转换结构的施工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2111176663.5 | 申请日: | 2021-10-09 |
公开(公告)号: | CN113774925A | 公开(公告)日: | 2021-12-10 |
发明(设计)人: | 王新泉;徐化新;齐昌广;刁红国 | 申请(专利权)人: | 浙大城市学院 |
主分类号: | E02D17/04 | 分类号: | E02D17/04;E02D5/10;E02D5/16 |
代理公司: | 杭州九洲专利事务所有限公司 33101 | 代理人: | 张羽振 |
地址: | 310015 浙***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基坑 围护 水平 转换 结构 施工 方法 | ||
本发明涉及深基坑围护桩水平内撑转换结构的施工方法,包括步骤:1)在深基坑底部施作楼板立柱基桩;2)在楼板立柱一顶部绑扎纵向楼板主梁一、横向楼板主梁一和圈梁一的钢筋,紧贴着围护桩安装钢管立柱支撑体系;3)拆除深基坑内的水平内撑一,紧接着在围护桩内侧施作地下室外墙一;4)在楼板主梁上安装钢管立柱支撑体系,楼板立柱一往上延长形成楼板立柱二;5)从下至上分层逐步转换,直至深基坑围护桩的水平内撑全部完成转换施工。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本发明中水平内撑转换体系,通过纵向楼板主梁、横向楼板主梁和楼板立柱一体化刚性结构替换原支护系统的钢筋混凝土水平内撑,结构安全稳固,易掌控。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建筑施工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深基坑围护桩水平内撑转换结构的施工方法。
背景技术
随着社会发展,地下建筑大规模发展,它是现代城市高速发展的产物,起缓和城市矛盾,改善生活环境的作用,也为人类开拓了新的生活领域。其中地下室是较为常见的地下建筑。多层和高层建筑物需要较深的基础,为利用这一高度,在建筑物底层下建造地下室,既可增加使用面积,又可省去房心回填土,比较经济。在房屋底层以下建造地下室,可以提高建筑用地效率。一些高层建筑基地埋深很大,充分利用这一深度来建造地下室,其经济效果和使用效果俱佳。
在地下建筑施工过程中往往涉及到深基坑工程,水平内支撑是基坑支护常见的支护组成部分。钢筋混凝土内支撑是一种过渡性的支撑体系,当工程到一定程度,这一临时性的支撑体系将全面拆除。如何在拆除内支撑前进行换撑,保证基坑的安全及地下室的正常施工是基坑支护施工中的一个难点。
因此,目前亟需寻求一种结构合理,安全可靠且能保证工程质量的深基坑围护桩水平内撑转换结构的施工方法显得十分重要。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克服现有技术中的不足,提供一种深基坑围护桩水平内撑转换结构的施工方法。
这种深基坑围护桩水平内撑转换结构,包括泡沫混凝土、连系筋、地下室底板、地下室外墙、楼板立柱、纵向楼板主梁、横向楼板主梁、圈梁、地下室楼板、转换斜柱体系和钢管立柱支撑体系;所述地下室底板设置在深基坑底部,围护桩设置在深基坑侧部,且地下室底板与围护桩之间设有连系筋,所述楼板立柱底端设置在深基坑底部土体内,所述楼板立柱上部分层延长设置纵向楼板主梁和横向楼板主梁,所述纵向楼板主梁之间和横向楼板主梁之间均设有圈梁,且纵向楼板主梁和横向楼板主梁与围护桩之间均设有连系筋,地下室外墙位于围护桩内侧,所述钢管立柱支撑体系设置在围护桩与地下室外墙所形成的肥槽里面,且钢管立柱支撑体系紧贴着围护桩,深基坑内设置有内撑立柱,所述转换斜柱体系设置在内撑立柱上,所述地下室楼板设置在纵向楼板主梁和横向楼板主梁之间,所述泡沫混凝土设置在围护桩与地下室外墙所形成的肥槽里面。
作为优选:所述的转换斜柱体系由连接耳板和四根转换斜柱栓接形成,连接耳板分别设置在分段的楼板立柱和内撑立柱相应位置处,转换斜柱通过螺栓分别固定在分段的楼板立柱和内撑立柱上,每根转换斜柱倾斜设置于在楼板立柱与内撑立柱之间。
作为优选:所述的钢管立柱支撑体系包括系杆、钢管立柱、带肋底板、斜撑杆一、斜撑杆二和锚固栓,所述钢管立柱底部设置在带肋底板的一侧,所述斜撑杆一两端分别连接钢管立柱顶部和带肋底板另一侧,所述斜撑杆二两端分别连接钢管立柱中部和带肋底板另一侧,所述带肋底板通过锚固栓固定,所述钢管立柱之间设有系杆,钢管立柱顶部支撑横向楼板主梁。
作为优选:楼板立柱从下至上依次包括楼板立柱一和楼板立柱二;楼板立柱一顶部设置有纵向楼板主梁一、横向楼板主梁一和圈梁一;纵向楼板主梁一与横向楼板主梁一之间设置有地下室楼板一;楼板立柱二顶部设置有横向楼板主梁二和纵向楼板主梁二;横向楼板主梁二和纵向楼板主梁二之间设置有地下室楼板二。
作为优选:地下室外墙从下至上依次包括地下室外墙一和地下室外墙二。
作为优选:内撑立柱从下至上依次包括内撑立柱一段和内撑立柱二段。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浙大城市学院,未经浙大城市学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1176663.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