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用于深管廊结构与主体结构回筑连接构造及其工法在审
申请号: | 202111176927.7 | 申请日: | 2021-10-09 |
公开(公告)号: | CN113737857A | 公开(公告)日: | 2021-12-03 |
发明(设计)人: | 李奇志;黄俊;陈之;孙壮;严国金;张洪庆;林秀聪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建筑第二工程局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E02D29/045 | 分类号: | E02D29/045;E02D17/02 |
代理公司: | 北京中建联合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11004 | 代理人: | 周娓娓;晁璐松 |
地址: | 100070 北京***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用于 深管廊 结构 主体 连接 构造 及其 | ||
1.一种用于深管廊结构与主体结构回筑连接构造,其特征在于:包括位于主体结构基坑(1)和位于主体结构基坑(1)内、自主体结构基坑(1)的坑底向下设置的深管廊基坑(2),所述主体结构基坑(1)的四周土体内设有主体围护结构(3),所述深管廊基坑(2)的四周土体内设有管廊围护结构(4),
所述主体结构基坑(1)内设有已施工的主体底板结构,所述主体底板结构由下至上包括已施工的主体底板垫层(5)和主体底板(6),主体底板结构在深管廊基坑(2)范围内断开,所述主体底板结构高于管廊围护结构(4),所述管廊围护结构(4)包括管廊内支撑,所述管廊内支撑包括管廊围护结构(4)的顶部设有的管廊第一道内支撑(41),所述主体底板结构临界深管廊基坑(2)的端部与管廊第一道内支撑(41)的顶部外侧之间增设有传力结构(7),主体底板结构通过传力结构(7)连通管廊第一道内支撑(41)形成传力体系,所述传力体系闭合深管廊基坑(2)范围内断开的主体底板结构。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深管廊结构与主体结构回筑连接构造,其特征在于:所述管廊围护结构(4)还包括管廊围护组合桩(42)和管廊冠梁(43),所述管廊冠梁(43)连接各管廊围护组合桩(42)的顶部形成一体,所述管廊围护组合桩(42)为旋挖桩(421)与旋喷桩(422)的组合,其中旋挖桩为受力桩,旋喷桩位于旋挖桩之间形成止水桩。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用于深管廊结构与主体结构回筑连接构造,其特征在于:所述管廊第一道内支撑(41)的两端支顶在两侧的管廊冠梁(43)之间,并且管廊第一道内支撑(41)与管廊冠梁(43)的标高相同并且顶面平齐,所述主体底板结构通过传力结构(7)经过管廊冠梁(43)连通管廊第一道内支撑(41)形成传力体系。
4.根据权利要求2或3所述的用于深管廊结构与主体结构回筑连接构造,其特征在于:所述主体底板垫层(5)的底标高高于管廊冠梁(43)的顶标高,所述传力结构(7)为临时构件,所述临时构件包括为斜向传力板(71),所述斜向传力板(71)沿深管廊基坑(2)的顶部两侧分别通长设置,所述斜向传力板(71)的外端面与主体底板(6)的内端面固定连接,所述斜向传力板(71)的内端面与管廊冠梁(43)的外端面固定连接,所述斜向传力板(71)为钢筋混凝土结构,斜向传力板(71)的钢筋两端与主体底板(6)钢筋以及管廊冠梁(43)钢筋均锚固,斜向传力板(71)的混凝土标号不低于主体底板(6)混凝土的标号,传力体系的传力路径为主体底板(6)、斜向传力板(71)、管廊冠梁(43)和管廊第一道内支撑(41)。
5.根据权利要求2或3所述的用于深管廊结构与主体结构回筑连接构造,其特征在于:所述传力结构(7)为永久构件,所述永久构件包括向下加厚的主体底板垫层(5),所述主体底板垫层(5)的底标高低于管廊冠梁(43)的顶标高使得两部分结构在深管廊基坑(2)的边缘竖向具有重叠厚度,所述主体底板垫层(5)包括由上至下的本体层(51)和加厚层(52),所述加厚层(52)的最薄厚度以可以实现支撑轴力的传递为准,所述主体底板垫层(5)由素混凝土形成,并且加厚层(52)内布设有抗裂钢筋网,所述加厚层(52)的内侧与管廊冠梁(43)的外侧顶紧并通过埋设连接件连接为一体,传力体系的传力路径为主体底板垫层(5)、管廊冠梁(43)和管廊第一道内支撑(41)。
6.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用于深管廊结构与主体结构回筑连接构造,其特征在于:所述传力结构(7)为临时构件,所述临时构件包括沿管廊围护结构(4)的顶部增设的一组管廊短柱(72),所述管廊短柱(72)沿管廊冠梁(43)的顶部间隔设置并与其固定连接,所述管廊短柱(72)与管廊围护组合桩(42)上下一一对应,所述管廊第一道内支撑(41)竖向提升设置,管廊短柱(72)的顶标高、管廊第一道内支撑(41)的顶标高以及主体底板结构的顶标高平齐,管廊第一道内支撑(41)的两端分别固定连接在两侧管廊短柱(72)之间,所述主体底板结构的内侧顶紧管廊短柱(72)的外侧,传力体系的传力路径为主体底板结构、管廊短柱(72)和管廊第一道内支撑(41)。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建筑第二工程局有限公司,未经中国建筑第二工程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1176927.7/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