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分叉部动脉瘤闭塞装置在审
申请号: | 202111176976.0 | 申请日: | 2021-10-09 |
公开(公告)号: | CN113796911A | 公开(公告)日: | 2021-12-17 |
发明(设计)人: | 王格;刘斌 | 申请(专利权)人: | 上海励楷科技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A61B17/12 | 分类号: | A61B17/12 |
代理公司: | 北京市鼎立东审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751 | 代理人: | 陈佳妹 |
地址: | 201112 上海市闵行区联航路158***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分叉 动脉瘤 闭塞 装置 | ||
本申请涉及一种分叉部动脉瘤闭塞装置,包括支撑部、连接部及阻塞部,阻塞部呈网状结构,且阻塞部能够贴附至动脉瘤的颈口,连接部的一端固定至阻塞部的网面上,另一端与支撑部连接,支撑部为镂空管状结构,支撑部能够贴附在血管内壁上。镂空管状的支撑部释放后能够贴附在分叉部血管的内壁处,并通过连接部将支撑部与阻塞部连接,连接部位于分叉部血管的岔口位置,以使网状结构的阻塞部能够固定至动脉瘤的颈口处,实现瘤内的致密封堵,解决了分叉部动脉瘤分支闭塞问题,降低了缺血并发症的发生概率,更具体的,对于医疗人员,该装置降低了器械植入人体过程中的操作难度,从而缩短手术时间,并降低手术风险。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医疗器械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分叉部动脉瘤闭塞装置。
背景技术
微创介入手术是治疗血管动脉瘤的一种常见治疗手段,对于分叉部动脉瘤而言同样如此。
目前对于基底动脉分叉部动脉瘤的主要治疗技术有球囊辅助弹簧圈致密填塞、支架辅助弹簧圈致密填塞以及动脉瘤封堵装置等不同方法。上述治疗技术的目标是实现动脉瘤封堵闭塞的同时,避免器械植入后造成分叉部血管的闭塞。在上述技术中,球囊辅助弹簧圈栓塞对于球囊的到位能力有很高要求,同时弹簧圈在植入后仍存在从瘤内脱离的风险,而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为了避免分叉部血管闭塞,对于支架的释放技巧,手术中医疗人员的操作要求较高,有一定的缺血并发症发生概率。
综上,采用现有的医疗设备治疗分叉部动脉瘤难度大,手术风险高。
发明内容
有鉴于此,本申请提出了一种分叉部动脉瘤闭塞装置,包括支撑部、连接部及阻塞部;所述阻塞部呈网状结构,且所述阻塞部能够贴附至动脉瘤的颈口;所述连接部的一端固定至所述阻塞部的网面上,另一端与所述支撑部连接;所述支撑部为镂空管状结构,所述支撑部能够贴附在血管内壁上。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阻塞部为横向及纵向的直线编织丝交织制成,且所述阻塞部上每平方英尺内的编织交点的个数在150个-200个范围内。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支撑部、所述连接部及所述阻塞部为多条编织丝编织制成,且所述支撑部、所述连接部及所述阻塞部一体编织制成。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连接部为丝状结构,所述连接部与所述阻塞部的一端粘接或焊接固定。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还包括弧形延伸部,所述支撑部与所述连接部通过所述弧形延伸部连接;所述弧形延伸部的弧面最外侧边缘与所述支撑部焊接或粘接固定,所述弧形延伸部的凸弧面一侧与所述连接部的一端相固定,所述连接部的另一端固定至所述阻塞部上。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弧形延伸部包括多条弧形线,每条弧形线分别与所述支撑部一端上的多个端点一一连接。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阻塞部的整体为方形结构,且所述连接部固定至所述阻塞部的中心点位置处。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连接部与所述支撑部一体成型制成。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支撑部为多条编织丝编织制成,所述支撑部垂直于镂空管状的轴向截面呈圆形;所述支撑部的编织丝丝径在0.001英寸-0.002英寸范围内。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阻塞部的相对两侧的边缘向远离所述支撑部的一端弯折;所述支撑部的金属覆盖率在5%-15%范围内;所述阻塞部的金属覆盖率在30%-40%范围内;所述支撑部的材质为记忆效应合金。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上海励楷科技有限公司,未经上海励楷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1176976.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玻璃窑炉
- 下一篇:一种高掺量废液晶玻璃再生制造耐热玻璃及制造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