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高维聚类数据边界检测方法及装置在审
申请号: | 202111178171.X | 申请日: | 2021-10-09 |
公开(公告)号: | CN114037000A | 公开(公告)日: | 2022-02-11 |
发明(设计)人: | 夏子恒;王鹏辉;刘宏伟 | 申请(专利权)人: |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
主分类号: | G06K9/62 | 分类号: | G06K9/62 |
代理公司: | 西安嘉思特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61230 | 代理人: | 王萌 |
地址: | 710000 陕*** | 国省代码: | 陕西;6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高维聚类 数据 边界 检测 方法 装置 | ||
1.一种高维聚类数据边界检测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
S1:获取待检测数据矩阵;
S2:计算所述待检测数据矩阵中所有数据点的k近邻对象;
S3:根据所述k近邻对象计算待检测数据点的平衡系数和距离校正系数,得到平衡系数向量和距离校正系数向量;
S4:计算所述平衡系数向量和所述距离校正系数向量的乘积,并对得到的乘积向量进行排序,以得到索引向量;
S5:根据所述索引向量确定边界点在所述待检测数据矩阵中的索引位置,以完成聚类数据边界检测。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高维聚类数据边界检测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S2包括:
对每一个待检测数据点,计算其与剩余待检测数据点之间的欧式距离,并选取最小的k个欧式距离对应的数据点作为当前待测数据点的k近邻对象,其中,k表示近邻个数,且k≥3。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高维聚类数据边界检测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步骤S3中,根据所述k近邻对象计算待检测数据点的平衡系数的公式为:
其中,ai表示待检测数据点xi的平衡系数,xij表示待检测数据点xi的第j个维度的元素值,表示数据点xi的第p个k近邻对象的第j个维度的元素值,M表示数据的维度数。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高维聚类数据边界检测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步骤S3中,根据所述k近邻对象计算待检测数据点的距离校正系数的公式为:
其中,bi表示待检测数据点xi的距离校正系数,‖·‖2表示求欧式距离,表示数据xi的第p个k近邻对象。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高维聚类数据边界检测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S4包括:
将平衡系数向量a与距离校正系数向量b的对应元素相乘,得到乘积向量c=ab,其中ci=aibi,i=1,…,N;
对所述乘积向量c中的元素从大到小排序,得到排序向量d;
记录排序向量d中的元素在所述乘积向量c中的索引,以得到索引向量loc;其中,
排序向量d的第i个元素di表示为loci表示索引向量loc的第i个元素,表示乘积向量c中的第loci个元素。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高维聚类数据边界检测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S5包括:
设定两个不同数值的阈值λ1和λ2;
将索引向量loc的位置索引在[floor(Nλ1),floor(Nλ2)]之间的元素作为行索引,在所述待检测数据矩阵中找到对应位置的数据,即为聚类边界点;
其中,floor表示向下取整,N表示待检测数据的总数,0λ1λ21。
7.一种高维聚类数据边界检测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数据获取模块(1),用于获取待检测数据矩阵;
第一计算模块(2),用于计算所述待检测数据矩阵中所有数据点的k近邻对象;
第二计算模块(3),用于根据所述k近邻对象计算待检测数据点的平衡系数和距离校正系数,得到平衡系数向量和距离校正系数向量;
第三计算模块(4),用于计算所述平衡系数向量和所述距离校正系数向量的乘积,并对得到的乘积向量进行排序,以得到索引向量;
边界检测模块(5),用于根据所述索引向量确定边界点在所述待检测数据矩阵中的索引位置,以完成聚类数据边界检测。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西安电子科技大学,未经西安电子科技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1178171.X/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数据显示系统、数据中继设备、数据中继方法、数据系统、接收设备和数据读取方法
- 数据记录方法、数据记录装置、数据记录媒体、数据重播方法和数据重播装置
- 数据发送方法、数据发送系统、数据发送装置以及数据结构
- 数据显示系统、数据中继设备、数据中继方法及数据系统
- 数据嵌入装置、数据嵌入方法、数据提取装置及数据提取方法
- 数据管理装置、数据编辑装置、数据阅览装置、数据管理方法、数据编辑方法以及数据阅览方法
- 数据发送和数据接收设备、数据发送和数据接收方法
- 数据发送装置、数据接收装置、数据收发系统、数据发送方法、数据接收方法和数据收发方法
- 数据发送方法、数据再现方法、数据发送装置及数据再现装置
- 数据发送方法、数据再现方法、数据发送装置及数据再现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