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双色注塑成型工艺及双色注塑系统在审
申请号: | 202111178810.2 | 申请日: | 2021-10-11 |
公开(公告)号: | CN113619036A | 公开(公告)日: | 2021-11-09 |
发明(设计)人: | 岳文辉 | 申请(专利权)人: | 徐州久山塑业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29C45/26 | 分类号: | B29C45/26;B29C45/33;B29C45/77;B29C45/78;B29C45/76;B29C45/16 |
代理公司: | 江苏长德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32478 | 代理人: | 周天雯 |
地址: | 221700 江苏省徐州市丰县***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注塑 成型 工艺 系统 | ||
双色注塑成型工艺及双色注塑系统,模具由定模和动模组成,合模时的模腔包括第一模腔、第二模腔;动模内设横向的第一滑块,当第一滑块置于第一位置时,模腔为第一模腔;当第一滑块置于第二位置时,模腔为紧邻且连通的第一模腔和第二模腔,且第二模腔置于第一模腔外;定模内设注塑腔,包括第一注塑腔和第二注塑腔;注塑腔内分别设有摆杆组件,用于测定熔融塑料的流速和温度;注塑腔的出口端分别设有闭腔组件,用于启闭第一注塑腔、第二注塑腔。通过可移动的第一滑块在第一模腔外形成第二模腔,以便于在第一次注塑完成后不分模具的情况下继续进行第二次注塑,以形成双色注塑工艺,有效地提高了注塑的质量和效率,具有很强的实用性和广泛的适用性。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双色注塑成型工艺,具体涉及双色注塑成型工艺及双色注塑系统。
背景技术
双色塑料成型工艺是指将两种不同的材料注塑到同一套模具,从而实现注塑出来的零件由两种材料形成的成型工艺。有的两种材料是不同颜色的,有的是软硬不同的,从而提高产品的美观性和装配等性能。
通过此种技术利用两种以上不同的物料生产同一制件,分别利用各种材料不同的性能或颜色,满足不同的使用要求。该技术可以有效提高生产效率和制品质量降低材料成本,比较典型的应用有:利用不同颜色和硬度材料制成的玩具或工具手柄,牙刷,消费电子等;还包括汽车零件的模塑成型,如汽车上某些功能件-带照明功能的零件、软/硬彩之功能零件、震动阻尼件、密封件和一些摩擦件等。
现有的双色注塑大多采用一个公模和两个母模的模式,即第一次注塑在公模和第一个母模里,成型后打开模具,不经过脱模,直接切换到第二个母模,进行第二次注塑,脱模后即可得到双色注塑成品。而切换则需要用到180度的旋转,经过长时间使用后,其旋转角度因惯性及重力的缘故,会产生角度偏差,进而影响注塑的成品质量。
发明内容
为解决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双色注塑成型工艺及双色注塑系统。
为了实现上述目标,本发明采用如下的技术方案:
双色注塑成型工艺,包括由定模和动模组成的模具;
合模时,定模和动模之间的空腔为模腔,包括第一模腔、第二模腔;
沿水平横向,动模内设第一滑腔,第一滑块置于第一滑腔内;当第一滑块置于第一位置时,定模和动模之间的空腔为第一模腔;当第一滑块置于第二位置时,定模和动模之间的空腔为紧邻且连通的第一模腔和第二模腔,且第二模腔置于第一模腔外;
所述定模内设有注塑腔,包括通第一模腔的第一注塑腔、通第二模腔的第二注塑腔;
所述第一注塑腔和第二注塑腔内分别设有摆杆组件,用于测定熔融塑料的流速和温度;
所述第一注塑腔和第二注塑腔的出口端分别设有闭腔组件,用于启闭第一注塑腔、第二注塑腔。
上述摆杆组件包括于注塑腔内设置的摆杆,摆杆的端头设有测温装置;
通过摆杆受力时的摆幅检测并调节注塑腔内熔融塑料的流速,通过测温装置的反馈检测并调节注塑腔内熔融塑料的温度。
上述闭腔组件包括轴旋转的闭腔片,闭腔片设有与注塑腔的出口匹配的通孔;且闭腔片的外侧面与模腔的内侧面叠合。
上述闭腔组件用于调节熔融塑料的射入量。
一种适用于双色注塑成型工艺的双色注塑系统,包括控制装置、供料装置、模具;
所述模具包括匹配的定模和动模;沿水平横向,动模内设第一滑腔,第一滑块置于第一滑腔内;当第一滑块置于第一位置时,定模和动模合模的模腔为第一模腔;当第一滑块置于第二位置时,定模和动模合模的模腔为第一模腔和第二模腔,且第二模腔置于第一模腔外且连通第一模腔;
所述定模内设有注塑腔,包括通第一模腔的第一注塑腔、通第二模腔的第二注塑腔;
供料装置包括驳接第一注塑腔的第一供料装置,和驳接第二注塑腔的第二供料装置;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徐州久山塑业有限公司,未经徐州久山塑业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1178810.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