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用于流式细胞仪的光纤端光场线状出射的整形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2111179404.8 | 申请日: | 2021-10-05 |
公开(公告)号: | CN113820788A | 公开(公告)日: | 2021-12-21 |
发明(设计)人: | 苑立波;朱立夫 | 申请(专利权)人: | 桂林电子科技大学 |
主分类号: | G02B6/26 | 分类号: | G02B6/26;G02B6/255;G02B6/25;G02B6/02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541004 广西*** | 国省代码: | 广西;45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用于 细胞 光纤 端光场 线状 整形 方法 | ||
本发明提供的是一种用于流式细胞仪的光纤端光场线状出射的整形方法。其特征是:将光纤光束输出端形成实心球形,使出射光束产生汇聚后再发散传播,对光纤输出的光束进行一次光路压缩,再在“适当距离”放置无芯光纤,让光束通过无芯光纤传播,使原本发散的光束再次汇聚,呈直线传播。所述方法中:光纤光束出射端通过制成球形结构之后与放置的无芯光纤形成一个无焦系统,因而能对光纤出射的光束进行压缩准直。本发明可用于使用光纤光路的流式细胞仪的激发光路或其他微型的荧光激发装置。
(一)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的是一种用于流式细胞仪的光纤端光场线状出射的整形方法,可用于光纤光路的流式细胞仪或其他微型的荧光激发装置,属于流式细胞术荧光激发领域。
(二)背景技术
流式细胞术工作原理是在细胞分子水平上通过单克隆抗体对单个细胞或其他生物粒子进行多参数、快速的定量分析。它可以高速分析上万个细胞,并能同时从一个细胞中测得多个参数,具有速度快、精度高、准确性好的优点,是当代最先进的细胞定量分析技术之一。它在20世纪50年代首次被用于测量细胞体积,可在细胞随快速流动的流体直线通过观察孔时进行检测。在流式细胞仪中,溶液中的细胞以每秒10,000个细胞(或更多)的速度通过仪器的激光束,进而对细胞进行检测。如今的流式细胞仪具有更多的可检测荧光参数(从1或2至最多30个左右),可同时测量同一个细胞上的所有这些参数。
传统的流式细胞仪采用空间光路,其对光路的空间性和稳定性要求高,需要对光路进行精密调节,并且光学元件受震动、温度、湿度等外界环境的干扰大。并且,这些空间光学元件的体积大,组装方式不够灵活。更为重要的是,传统的空间光路系统采用的是显微物镜作为收光介质,物镜的体积较大,这限制了物镜的使用数量和光路集成。
使用光纤来进行流式细胞仪的相关光束的传输和收集,能极大克服以上所提到的问题,使用光纤来进行激发光束的传输和照射时,光束会存在一定角度的发散,该发散角度随所使用的不同光纤的纤芯大小以及光纤本身的其他属性不同而不同,发散角的存在使得激发光束照射在待检测样品时,可能存在能量过小,背景杂散光较大等问题,因此需要对激发光进行压缩和整形。专利CN02112097.8公布了一种用于光纤准直器的微透镜,该专利能对光纤输出的光束进行一定准直,但其制作过程过于繁琐,以及制作方法过于复杂。专利CN201920731274.6公布了一种新型光纤准直器,该装置成本过高,且制作过程极为复杂。本专利所提出的通过放电或者先磨锥再放电,在光纤光束输出端制成小泡,再放置一个无芯光纤或是纯石英玻璃棒来实现光纤传输光束的线状输出整形的方法,不仅成本低廉,且易于实现。
(三)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光纤端光场线状出射的整形方法。
本发明的目的是这样实现的:
一种用于流式细胞仪的光纤端光场线状出射的整形方法。光束通过光纤端出射时,会存在一个发散角,因此在使用光纤作为激发光源输出时,需要对光纤出射光束进行压缩、准直,使出射光束呈线状输出。如图1所示,针对光束输出光纤1,使用放电技术2,使得光束输出光纤1的输出端制成球形,制得带球形光束输出光纤3,带球形输出光纤3能对出射光束产生类似于凸透镜的汇聚效果,使得出射光束先汇聚再发散传播,再在距离该小泡前端的适当位置D放置无芯光纤4,无芯光纤4对发散的光束产生汇聚效果,使得该光束呈线状平行光束传输。该适当距离D大小为所产生球形的焦距与无芯光纤焦距以及无芯光纤半径的和。
如图2所示,对光纤输出光纤1进行磨锥5,制得锥形输出光纤6,再对锥形输出光纤6使用放电技术2,制得带椭球输出光纤7,带椭球输出光纤7会对输出光束产生类似与凸透镜的聚焦效果,再在距离带椭球输出光纤前端的适当位置F放置无芯光纤4,汇聚之后的光束,再次发散,通过无芯光纤的后产生汇聚,使得该光束呈线状平行光束传输。无芯光纤该适当距离F大小为所产生的椭球的焦距与无芯光纤焦距以及无芯光纤半径的和。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桂林电子科技大学,未经桂林电子科技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1179404.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