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褐煤脱水提质系统在审
申请号: | 202111181896.4 | 申请日: | 2021-10-11 |
公开(公告)号: | CN113983765A | 公开(公告)日: | 2022-01-28 |
发明(设计)人: | 陈嵩涛;朱德力;张庚;魏来;王晓刚;姚啸林;韦振祖;赵宁波 | 申请(专利权)人: | 苏州西热节能环保技术有限公司;西安热工研究院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F26B3/08 | 分类号: | F26B3/08;F26B21/14;F26B25/00 |
代理公司: | 苏州创元专利商标事务所有限公司 32103 | 代理人: | 樊晓娜;王桦 |
地址: | 215011 江***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褐煤 脱水 系统 | ||
本发明涉及一种褐煤脱水提质系统,系统包括第一混合器、干燥器、分离器、储仓、引风机,第一混合器与烟气发生炉连通;干燥器用于干燥褐煤,干燥器包括第一干燥器、连接管和第二干燥器,第一干燥器第一进口与存储褐煤的原煤储料仓连通,第一干燥器第二进口与第一混合器连通,第一干燥器的出口与连接管连通,连接管与第二干燥器的进口连通;分离器的进口与第二干燥器的出口连通,分离器的第一出口与第一混合器的第二进口连通;引风机设在分离器与第一混合器之间管路上用于为褐煤、烟气进入干燥器、分离器提供动力。本发明使褐煤干燥脱水过程处于相对密封的状态,同时降低烟道中氧含量,避免干燥中出现褐煤燃烧甚至爆炸现象,提高安全性、经济性。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褐煤干燥领域,具体涉及一种褐煤脱水提质系统。
背景技术
随着煤炭资源的不断消耗,劣质低阶煤的利用技术成为能源和化工领域的研究重点。我国褐煤储量占总煤炭储量的13%,大部分集中在内蒙古、新疆、黑龙江、云南地,这些地区褐煤埋藏浅,煤层厚度大,开采方便,是未来能源利用的重要支脉。褐煤具有清洁、低挥发分、低含硫量的优点,但其缺点也比较突出:含水量大、燃点低、温室气体排放量大。褐煤包含丰富的含氧官能团,含氧量高达15%~30%,因此化学反应性强,热稳定性差,在空气中易风化崩碎和氧化自燃。褐煤内部微孔结构发达,全水分含量很髙,在25%~60%。褐煤高含水量、低热值的特性限制了其进一步发展利用。所对褐煤进行干燥,减少其含水量对褐煤的清洁高效利用有重要意义。
目前,褐煤蒸发干燥技术主要有3种:转筒式干燥工艺,流化床干燥工艺,气流干燥王艺。转筒干燥适用于块状、泥状等物料的连续干燥操作,结构简单,操作方便,但因设备规格大,一次性投资多,不易安装、拆卸,且在干燥器内存在一定的返混现象。流化床干燥使原煤颗粒呈悬浮或沸腾状态,通过传导和对流传热使物料升温,并实现水分蒸发迁移,从而达到干燥目的,但需考虑氧含量、着火、燃烧炉结构等问题。气流干燥装置结构简单,处理量大,气固两相并流操作,热效率高,颗粒分散显著,料气比低,体积传热系数大,物料干燥时间短,运行费用低。
中国专利文献CN213955834U公开一种利用烟气循环热力脱水提质褐煤的系统,该系统利用高温烟气,通过滚筒干燥机对褐煤进行脱水干燥,存在问题是:该设备规格大,一次性投资多,不易安装、拆卸,存在返潮现象。
中国专利文献CN104048479A公开一种基于余热回用的两级流化床褐煤干燥系统,该系统利用高温烟气,通过滚筒干燥机对褐煤进行脱水干燥,存在问题是:设备规格大,一次性投资多,不易安装、拆卸,存在返潮现象;且在干燥系统中以内加热式流化床作为主干燥设备,利用蒸汽对褐煤进行脱水干燥,但蒸汽相对烟气余热来讲,品质相对较高,且无法降低烟道中氧含量,可能会在干燥脱水过程中出现燃烧甚至爆炸现象。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褐煤脱水提质系统,以解决现有干燥设备一次性投资多,不易安装、拆卸,且存在返潮现象的问题。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褐煤脱水提质系统,所述的系统包括:
第一混合器,具有第一进口、第二进口,所述的第一混合器的第一进口与烟气发生炉连通;
干燥器,用于干燥褐煤,所述的干燥器包括第一干燥器、连接管和第二干燥器,所述的第一干燥器具有第一进口、第二进口,所述的第一干燥器的第一进口与存储褐煤的原煤储料仓连通,所述的第一干燥器的第二进口与所述的第一混合器的出口连通,所述的第一干燥器的出口与所述的连接管的进口连通,所述的连接管的出口与所述的第二干燥器的进口连通;
分离器,用于将煤粉与烟气分离,所述的分离器具有第一出口和第二出口,所述的分离器的进口与所述的第二干燥器的出口连通,所述的分离器的第一出口与所述的第一混合器的第二进口连通;
储仓,用于存储干燥后的褐煤,所述的储仓与所述的分离器的第二出口连通;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苏州西热节能环保技术有限公司;西安热工研究院有限公司,未经苏州西热节能环保技术有限公司;西安热工研究院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1181896.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