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听力损伤预警方法、系统、存储介质及音频设备在审
申请号: | 202111182583.0 | 申请日: | 2021-10-11 |
公开(公告)号: | CN113905303A | 公开(公告)日: | 2022-01-07 |
发明(设计)人: | 古强;薛林 | 申请(专利权)人: | 上海物骐微电子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4R1/10 | 分类号: | H04R1/10;H04R3/00;H04R5/033 |
代理公司: | 重庆强大凯创专利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50217 | 代理人: | 赵玉乾 |
地址: | 201207 上海市浦东新区中国(上海)***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听力 损伤 预警 方法 系统 存储 介质 音频设备 | ||
本发明属于听力保护技术领域,听力损伤预警方法、系统、存储介质及音频设备,其中听力损伤预警方法,包括以下步骤:S1:统计耳机连续播放时间和耳机音量强度,获取损伤临界音量强度;所述损伤临界强度为耳机出厂时默认存储参数;S2:判断耳机音量强度是否小于损伤临界音量强度,若是,则返回步骤S1,否则执行步骤S3;S3:根据耳机音量强度计算损伤临界时间;S4:判断耳机连续播放时间是否大于损伤临界时间,若大于,则执行步骤S5,若小于则返回步骤S1;S5:将耳机音量强度调低至损伤临界音量强度,并发出告警提示。以解决现有技术中用户无意识使用耳机时间长、耳机音量大导致听力损伤的问题。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听力保护技术领域,具体涉及听力损伤预警方法、系统、存储介质及音频设备。
背景技术
随着真无线TWS耳机的快速推广,越来越多的消费者选择佩戴蓝牙耳机进行语音通话和播放音乐等,很多使用者长时间佩戴耳机,对耳机产生了强烈的依赖。医学研究表明,长期佩戴耳机,在播放音量控制不好的情况下会对人耳听力造成不可逆的损伤。目前针对音量控制、保护人耳听力的解决方案主要是通过检测耳机播放音量强度:当强度过大超过阈值,产生告警信息或调低音量。上述方案虽然可以起到一定保护作用,但仍然存在不足。
首先,不同强度的音量对人耳听力造成损害需要的持续时间不同,将耳机音量调低后并不一定安全,如果持续时间足够长仍然会造成听力损伤;其次,耳机播放音量是动态变化的,耳机使用者听力损伤是不同音量强度持续一段时间的叠加结果,现有技术没有考虑到这个事实;并且,不同年龄段人群的安全音量强度不同,听力损伤参数不同,暂停播音后听力恢复所需时间也有所不同。因此,亟需一种全面严谨的听力损伤预警方法对常带耳机的人群听力进行保护和预警。
发明内容
本发明意在提供听力损伤预警方法、系统、存储介质及音频设备,解决了现有技术中用户无意识使用耳机时间长、耳机音量大导致听力损伤的问题。
本发明提供的基础方案:听力损伤预警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S1:获取耳机使用数据和听力损伤参数,所述耳机使用数据包括耳机音量强度和对应耳机音量强度的持续使用时间;所述听力损伤参数包括损伤临界音量强度、损伤临界时间和听力损伤幂函数指数;听力损伤参数为耳机出厂时默认存储;
S2:根据耳机使用数据和听力损伤参数计算出该时间段的听力损伤值;
S3:将各时间段的听力损伤值进行累积,得出听力损伤指数;
S4:获取耳机警戒门限,所述警戒门限由耳机出厂时默认存储;
S5:判断听力损伤指数是否大于警戒门限,若是,则将耳机音量强度调低至损伤临界音量强度并发出告警提示。
本发明的原理及优点:在佩戴耳机时,人耳听力损伤可以用听力损伤指数进行判断,所述听力损伤指数由听力损伤值整合得出,所述听力损伤值根据耳机音量强度、该耳机音量强度的持续使用时间以及听力损伤参数计算得出;当听力损伤指数大于警戒门限事,则判断用户听力受到损伤,提示用户停止使用耳机,并且将耳机音量强度调整至损伤临界音量强度以下。本方案的有益效果:本方案引入听力损伤值和听力损伤指数的概念,通过听力损伤指数与警戒门限相比,准确地判断出用户听力是否受到损伤;现有技术中,通常采用文字提示用户耳机音量强度超过阈值,可能会对听力造成损伤,或是通过某一特定的音量强度下耳机的播放时间长度判断用户听力是否受到损伤;跟现有技术相比,本方案判断听力受损的方式更加科学准确,具有灵活性和针对性;本方案通过专业的计算方法判断出听力受到的损伤,很好的处理不同音量强度持续一段时间叠加造成听力损伤的过程,采用强制性降低耳机音量强度的方式,避免用户使用过高的耳机音量强度,并且无意识地持续使用过长的时间,保证了用户的听力不受到损伤,提高耳机使用的安全性。
进一步,所述步骤S2还包括以下步骤: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上海物骐微电子有限公司,未经上海物骐微电子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1182583.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