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适用于轨道车辆的隐藏式环路助听线圈安装结构有效
申请号: | 202111183861.4 | 申请日: | 2021-10-11 |
公开(公告)号: | CN113734221B | 公开(公告)日: | 2023-02-21 |
发明(设计)人: | 庄政杰;蒋越;滕衍靓;黄思;邵凯兰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车南京浦镇车辆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61D49/00 | 分类号: | B61D49/00 |
代理公司: | 南京同泽专利事务所(特殊普通合伙) 32245 | 代理人: | 蔡晶晶 |
地址: | 210031 江苏省南***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适用于 轨道 车辆 隐藏 环路 线圈 安装 结构 | ||
本发明涉及适用于轨道车辆的隐藏式环路助听线圈安装结构,包括内装骨架、照明灯罩、侧部顶板和环路助听线圈,环路助听线圈包括两根沿车辆长度方向布置的纵向线圈,和两根沿车辆宽度方向布置的横向线圈,纵向线圈吊装于内装骨架下方且位于照明灯罩和侧部顶板之间的区域,横向线圈吊装于内装骨架下方且位于车厢两端,纵向线圈和横向线圈首尾依次相连形成环路。本发明线圈布置位置合理,位置位于车顶两侧灯带及侧部顶板之间,隐蔽性好,不易被乘客发现,既不影响灯罩的拆装维护,也不会影响侧部顶板的正常开合;并且可有效辐射两侧座椅及中间站立人群。本发明线圈布置方案简单,可实施性强,没有复杂的工艺要求。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轨道车辆环路助听线圈的布置方案,属于轨道车辆电气工程设计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据最新统计,全球范围内有超过4.3亿人正在经历失能性听力障碍,而预计到2050年,这个数字可能会增加7亿。在我国,早在2017年,中国残疾型听力障碍人士达到了7200万。其中老年人数量最多,达到了将近6000万。对于听力障碍人士,助听器是他们克服听力障碍的最佳选择。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进步,国家对残障人士在不断给予关爱与支持。由于助听器设备的技术局限性,导致助听器在很多公共场所比较嘈杂的环境中,无法达到理想的效果。于是处于对听力有障碍的人士的关爱,有越来越多的公共场所会在室内布置环路助听线圈等相关措施,如室内电影院等,方便有听力障碍人士更好的融入社会。
城市轨道交通车辆作为城市内最为便捷的通勤方式。每天都有非常庞大的客流量。而目前的城市轨道车辆,由于隧道内的环境影响,已经本身车辆产生的噪声,导致车辆客室内部存在非常大的噪声,且考虑到大多数的乘客的乘坐体验,使得车辆内的相关乘客信息系统,如扬声器等,发出的相关报站信息声音偏小。以上因素影响,容易导致听力存在障碍的人士在乘坐城市轨道交通时,对车辆的报站等关键信息,无法及时有效的获取,极易出现坐过站等情况。
在车厢内布置环路助听线圈,可将音频信号转化为电磁信号,残障人士所佩戴的助听器可将电磁信号转化为声音信号输出,从而实现助听效果。在车辆上布置环路助听线圈,在国内轨道交通项目中应用较少,但是在国外已经开始逐渐普及。环路助听线圈,由于是发送电磁信号,所以其线圈不可被金属物体大面积遮挡,且不可与车辆其他信号电缆以及电源电缆等距离过近,否则均会导致线圈最终效果达不到预期。国外相关项目目前采用的布置方案为沿着侧墙板以及侧墙窗台下沿布置,且有线圈布置的位置,不可使用金属部件遮挡,导致线圈布置路径复杂,布线工艺难度大。且国内车辆侧墙板及顶板等结构考虑到强度问题,采用铝合金墙板的结构较多,导致环路助听线圈的布置存在很大的困难。
基于现有的环路助听线圈布置方案路径复杂,工艺实施的难度大,且不适用国内常用的侧墙结构、车辆内部不允许电缆直接外露等问题。亟需设计一种适用国内城市轨道车辆内部结构的环路助听线圈的布置方案。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主要是针对上述现有技术的缺陷,提供一种适用于轨道车辆的隐藏式环路助听线圈安装结构,可有效解决环路助听线圈的布置路径复杂,工艺实施困难及线圈易被金属遮挡等问题。
为了解决以上技术问题,本发明提供的适用于轨道车辆的隐藏式环路助听线圈安装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内装骨架、照明灯罩、侧部顶板和环路助听线圈,所述环路助听线圈包括两根沿车辆长度方向布置的纵向线圈,和两根沿车辆宽度方向布置的横向线圈,所述纵向线圈吊装于内装骨架下方且位于照明灯罩和侧部顶板之间的区域,所述横向线圈吊装于内装骨架下方且位于车厢两端,所述纵向线圈和横向线圈首尾依次相连形成环路。
进一步的,所述环路助听线圈通过吊装结构与内装骨架固定,所述吊装结构包括与内装骨架连接的螺纹吸盘和固定于该螺纹吸盘的扎带(7)。
更进一步的,所述照明灯罩为PC材质。所述侧部顶板为玻璃钢材质。
本发明还涉及一种轨道车辆,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前述的适用于轨道车辆的隐藏式环路助听线圈安装结构。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车南京浦镇车辆有限公司,未经中车南京浦镇车辆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1183861.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力反馈一体式微创手术机器人
- 下一篇:一种纤维素纳米纤维及其制备方法及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