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孔蛋白单体的突变体、蛋白孔及其应用在审
申请号: | 202111185752.6 | 申请日: | 2021-10-12 |
公开(公告)号: | CN113912683A | 公开(公告)日: | 2022-01-11 |
发明(设计)人: | 刘少伟;谢馥励;李倩雯;赵帅 | 申请(专利权)人: | 成都齐碳科技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C07K14/195 | 分类号: | C07K14/195;C12N15/31;C07K19/00;G01N27/447;G01N33/487;C12Q1/6869 |
代理公司: | 中原信达知识产权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11219 | 代理人: | 郭翠霞;杨青 |
地址: | 610041 四川省成都市中国(四川)*** | 国省代码: | 四川;5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蛋白 单体 突变体 及其 应用 | ||
本发明属于靶分析物特性的表征技术领域,具体提供了一种孔蛋白单体的突变体、包含其的蛋白孔、以及其检测靶分析物的应用,其中所述孔蛋白单体的突变体的氨基酸包括SEQ ID NO:1所示的序列或与其具有至少99%、98%、97%、96%、95%、90%、80%、70%、60%或50%同一性的序列,并且所述孔蛋白单体的突变体的氨基酸包括在对应SEQ ID NO:1的Y76、S79、S83、和F84的一个或多个位置处的突变。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靶分析物特性的表征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孔蛋白单体的突变体、包含其的蛋白孔以及其检测靶分析物的应用。
背景技术
随着对核酸结构和序列的研究,核酸测序技术不断发展,成为生命科学研究的核心领域,对生物、化学、电学、生命科学、医学等领域的技术发展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利用纳米孔研究出新型的快速、准确、低成本、高精度及高通量的核酸测序技术是后人类基因组计划的热点之一。
纳米孔(Nanopore)测序技术,又被称为第四代测序技术,是一种以单链核酸分子作为测序单元,利用一个能够提供离子电流通道的纳米孔,使得单链核酸分子在电泳驱动下通过该纳米孔,当核酸通过纳米孔时,会减少纳米孔的电流,对产生的不同信号实时读取序列信息的基因测序技术。
纳米孔测序主要特点是:读长很长,准确率较高,错误区大都发生在均聚寡核苷酸区域。纳米孔测序不但可实现天然DNA和RNA测序还可直接获取DNA和RNA的碱基修饰信息,例如它能够直接读取出甲基化的胞嘧啶,而不必像二代测序方法那样需要事先对基因组进行重亚硫酸盐(bisulfite)处理,这对于在基因组水平直接研究表观遗传相关现象有极大推动。纳米孔检测技术作为一个新型平台,具有低成本、高通量、非标记等优势。
纳米孔分析技术起源于Coulter计数器的发明以及单通道电流的记录技术。生理与医学诺贝尔奖获得者Neher和Sakamann在1976年利用膜片钳技术测量膜电势,研究膜蛋白及离子通道,推动了纳米孔测序技术的实际应用进程。1996年,Kasianowicz等提出了利用α-溶血素对DNA测序的新设想,是生物纳米孔单分子测序的里程碑标志。随后,MspA孔蛋白、噬菌体Phi29连接器等生物纳米孔的研究报道,丰富了纳米孔分析技术的研究。Li等在2001年开启了固态纳米孔研究的新时代。受限于半导体和材料工业的发展,固态纳米孔测序进展缓慢。
纳米孔测序技术的关键点之一在于所设计的一种特殊生物纳米孔,孔内缢缩区形成的读取头结构可在当单链核酸(例如ssDNA)分子通过纳米孔时,造成孔道电流的阻塞,从而短暂地影响流过纳米孔的电流强度(每种碱基所影响的电流变化幅度是不同的),最后高灵敏度的电子设备检测到这些变化从而鉴定所通过的碱基。目前采用蛋白孔作为纳米孔进行测序,孔蛋白主要以大肠杆菌为来源。
目前纳米孔蛋白单一,需要开发替代的纳米孔蛋白实现纳米孔测序技术。孔蛋白也与测序精度密切相关,而且孔蛋白还涉及与控速蛋白的相互作用的模式变化,进一步优化孔蛋白与控速蛋白相互作用界面的稳定性,对提高测序数据的一致性和稳定性有积极影响。纳米孔测序技术的准确率也有待改善,因此,需要开发改进的纳米孔蛋白,以进一步提高纳米孔测序的分辨率。
发明内容
为解决上述问题,本发明实施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替代的孔蛋白单体的突变体、包含其的蛋白孔、及其应用。
第一方面,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孔蛋白单体的突变体,其中所述孔蛋白单体的突变体的氨基酸包括SEQ ID NO:1所示的序列或与其具有至少99%、98%、97%、96%、95%、90%、80%、70%、60%或50%同一性的序列,或由其组成,并且所述孔蛋白单体的突变体的氨基酸包括在对应SEQ ID NO:1的Y76、S79、S83、和F84中的一个或多个位置处的突变;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成都齐碳科技有限公司,未经成都齐碳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1185752.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装修用切割装置
- 下一篇:一种可充当柔性负载的铝电解槽及其热平衡控制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