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无煤柱切顶沿空留巷巷内顶板支护阻力计算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2111200039.4 | 申请日: | 2021-10-14 |
公开(公告)号: | CN113982626B | 公开(公告)日: | 2023-08-22 |
发明(设计)人: | 赵萌烨;朱磊;吴玉意;徐凯;黄剑斌;秋丰岐;刘文涛;程海星;刘治成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煤能源研究院有限责任公司 |
主分类号: | E21D11/00 | 分类号: | E21D11/00;E21F17/18;E21F17/00;G06Q50/02;G06F30/27 |
代理公司: | 西安通大专利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61200 | 代理人: | 陈翠兰 |
地址: | 710003 陕西省西安市*** | 国省代码: | 陕西;6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无煤柱切顶沿空留巷巷内 顶板 支护 阻力 计算方法 | ||
1.一种无煤柱切顶沿空留巷巷内顶板支护阻力计算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如下步骤:
步骤1,建立无煤柱切顶沿空留巷巷内顶板结构模型,依次确定结构滑落失稳支护力组成,其中结构滑落失稳支护力包括基本顶上覆岩层作用力P3、基本顶结构滑落失稳传递作用力P2和切顶控制岩层结构传递作用力P1;
步骤2,根据基本顶上覆载荷层厚度h4以及基本顶上覆载荷层载荷传递系数KG,确定基本顶上覆岩层作用力P3;
基本顶上覆岩层作用力P3的计算公式如下:
P3=KGl2∑h4γ2;
其中,h4为基本顶上覆载荷层厚度,m;γ2为载荷层平均容重,kN/m3;l2为基本顶破断岩块长度,m;KG为基本顶上覆载荷层载荷传递系数;
其中,基本顶上覆载荷层载荷传递系数KG的计算公式如下:
其中,为基本顶上覆载荷层内摩擦角;λ3基本顶上覆载荷层侧应力系数;l2为基本顶破断岩块长度,m;h3为基本顶厚度,m;
步骤3,根据无煤柱切顶沿空留巷巷内顶板结构模型,基本顶上覆岩层作用力P3作用于基本顶,确定基本顶结构滑落失稳传递作用力P2;
基本顶结构滑落失稳传递的作用力P2的计算公式如下:
其中,l2为基本顶破断岩块长度,m;h3为基本顶厚度,m;γ1为载荷层平均容重;i2为基本顶破断岩块块度,θ2为基本顶破断岩块回转角;为基本顶破断岩块内摩擦角;
步骤4,根据无煤柱切顶沿空留巷巷内顶板结构模型,确定基本顶板与层间软弱岩层作用力W2;
步骤5,根据无煤柱切顶沿空留巷巷内顶板结构模型,将基本顶结构滑落失稳传递的作用力P2、层间软弱岩层作用力W2之和作用于切顶控制岩层,确定切顶控制岩层结构传递作用力P1;
切顶控制岩层结构传递的作用力P1的计算公式如下所示:
其中,h1为切顶控制岩层厚度,m;i1为切顶控制岩层破断岩块块度,θ1为切顶控制岩层破断岩块回转角;γ1为载荷层平均容重;P2为基本顶结构滑落失稳传递作用力;l1为切顶控制层破断岩块长度,m;h2为基本顶与切顶控制岩层层间软弱岩层厚度,m;
步骤6,根据无煤柱切顶沿空留巷巷内顶板结构模型,确定直接顶作用于巷道的重量W1;
步骤7,根据无煤柱切顶沿空留巷巷内顶板结构模型,将所述切顶控制岩层结构传递的作用力P1和所述直接顶作用于巷道的重量W1之和确定为无煤柱切顶沿空留巷巷内顶板支护阻力R。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无煤柱切顶沿空留巷巷内顶板支护阻力计算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1中,无煤柱切顶沿空留巷巷内顶板结构模型通过无煤柱切顶开采过程中位于切顶高度范围内的切顶控制层与切顶高度范围外基本顶的破断结构特征进行建立,无煤柱切顶沿空留巷巷内顶板结构模型采用短砌体-砌体的结构模型,其中,切顶控制层破断形成短砌体结构;基本顶破断形成砌体梁结构;
其中,在无煤柱切顶沿空留巷巷内顶板结构模型中,切顶控制层采用切顶控制层岩块的水平力,其中,切顶控制层岩块的水平力通过岩块与切顶作用切落破碎岩体的摩擦阻力提供;基本顶的破断结构特征采用基本顶岩块的水平力,其中,基本顶岩块的水平力通过岩块与矸石的摩擦阻力提供。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煤能源研究院有限责任公司,未经中煤能源研究院有限责任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1200039.4/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