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趸船用气力卸船及输送系统在审
申请号: | 202111200811.2 | 申请日: | 2021-10-15 |
公开(公告)号: | CN113716368A | 公开(公告)日: | 2021-11-30 |
发明(设计)人: | 李文锋;崔益华;李奇送;杨大海 | 申请(专利权)人: | 南通润邦重机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65G67/60 | 分类号: | B65G67/60 |
代理公司: | 南京钟山专利代理有限公司 32252 | 代理人: | 陈亮亮 |
地址: | 226000 江苏省***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趸船 气力 输送 系统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趸船用气力卸船及输送系统,取料臂与分离除尘筒进料口连接,分离除尘筒下端出料口分别与第一仓式泵和第二仓式泵的进料口连接,第一仓式泵和第二仓式泵的出料口通过输送管道连接筒仓,分离除尘筒、第一仓式泵、第二仓式泵设置在趸船上,输送管道设置在浮桥上,筒仓设置在码头上,浮桥两端分别与趸船和码头铰接。本发明通过一个除尘分离筒配合两个交替运行的仓式泵,船舱卸料部分通过除尘分离筒和一个仓式泵构成一个卸船系统,另外一个仓式泵则与输送管道实现物料对码头的输送,两者同步运行又相互独立,解决了两套负压系统的同时运行问题,实现了趸船卸船和输送的同步运行,提高卸船效率。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卸船及输送系统,特别是一种趸船用气力卸船及输送系统,属于卸船机领域。
背景技术
卸船机是利用连续输送机械制成能提升散粒物料的机头,或兼有自行取料能力,或配以取料、喂料装置,将散粒物料连续不断地提出船舱,然后卸载到臂架或机架并能运至岸边主输的地方送机系统去的专用机械。使用卸船机可大大提高卸货效率,最小的粉尘污染可保持环境清洁,高效环保。
在一些经济不发达的东南亚和非洲区域,码头为了减少基建的成本,通常会选择趸船作为码头的转载点。对于水泥等粉体物料,需要完成散货船物料卸载和从码头到筒仓的无尘输送,而且卸载和输送的过程中需要满足码头水位的潮汐变化和趸船的浮动变化。因此有必要设计一种趸船用气力卸船及输送系统,解决趸船上对粉体物料无尘输送且解决趸船浮动变化问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趸船用气力卸船及输送系统,实现趸船上粉料的无尘输送并解决趸船浮动变化问题。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趸船用气力卸船及输送系统,其特征在于:包含取料臂、分离除尘筒、第一仓式泵、第二仓式泵、输送管道和筒仓,取料臂与分离除尘筒进料口连接,分离除尘筒下端出料口分别与第一仓式泵和第二仓式泵的进料口连接,第一仓式泵和第二仓式泵的出料口通过输送管道连接筒仓,分离除尘筒、第一仓式泵、第二仓式泵设置在趸船上,输送管道设置在浮桥上,筒仓设置在码头上,浮桥两端分别与趸船和码头铰接。
进一步地,所述取料臂采用四节折臂,四节折臂包含取料头、第一折臂、第二折臂、第三折臂、第四折臂,取料头固定在第一折臂一端,第一折臂另一端与第二折臂一端铰接,第二折臂另一端与第三折臂一端铰接,第三折臂另一端与第四折臂铰接,第四折臂铰接在分离除尘筒的进料口处,第一折臂与第二折臂之间、第二折臂和第三折臂之间、第三折臂和第四折臂之间以及第四折臂与分离除尘筒之间分别通过一个液压缸驱动沿铰轴旋转。
进一步地,所述趸船上设置有门架,分离除尘筒、第一仓式泵和第二仓式泵分别固定在门架上并且分离除尘筒位于第一仓式泵和第二仓式泵的上方。
进一步地,所述门架上设置有离心风机,离心风机与分离除尘筒连接在分离除尘筒内产生负压。
进一步地,所述分离除尘筒下端出料口设置有卸料器和分叉料斗,卸料器的上端与分离除尘筒下端出料口连接,卸料器的下端与分叉料斗上端进口连接,分叉料斗下端两个出口分别与第一仓式泵和第二仓式泵的进料口连接。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仓式泵和第二仓式泵的上端进料口设置有气动进料阀,第一仓式泵和第二仓式泵的下端出料口设置有气动出料阀。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仓式泵和第二仓式泵内设置有流化管路,流化管路呈环形固定在第一仓式泵和第二仓式泵内部并且流化管路上开有多个出气口。
进一步地,所述趸船上设置有螺杆式空压机,第一仓式泵和第二仓式泵的下端出料口与输送管道相对的一侧设置有进气管,螺杆式空压机与进气管和流化管路连接。
进一步地,所述输送管道一端与第一仓式泵、第二仓式泵的出料口连接,输送管道另一端与筒仓上端进料口连接,输送管道固定在浮桥上侧,输送管道位于浮桥两侧铰轴位置设置有橡胶软管。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南通润邦重机有限公司,未经南通润邦重机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1200811.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