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用于铜线生产用铜线粗细快速调节装置在审
申请号: | 202111202092.8 | 申请日: | 2021-10-15 |
公开(公告)号: | CN114005601A | 公开(公告)日: | 2022-02-01 |
发明(设计)人: | 唐仕洪;朱长波 | 申请(专利权)人: | 江西辰镶金属制品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1B13/00 | 分类号: | H01B13/00 |
代理公司: | 南昌合达信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36142 | 代理人: | 刘学涛 |
地址: | 335000 江西*** | 国省代码: | 江西;36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用于 铜线 生产 粗细 快速 调节 装置 | ||
本发明涉及一种快速调节装置,尤其涉及一种用于铜线生产用铜线粗细快速调节装置。本发明的技术方案为:一种用于铜线生产用铜线粗细快速调节装置,包括有第一连接框、旋转固定环、调节环、锁定机构和带动机构,第一连接框内部左右对称设有旋转固定环,旋转固定环内侧之间转动式连接有调节环,调节环上设有锁定机构,第一连接框中部设有带动机构。本发明的调节环转动,能够使调节环上大小不一的通孔转动至合适的位置,使得铜线穿过调节环上对应铜线粗细的通孔,能够便于拉扯出不同粗细的铜线,通过卡位杆和卡位环的配合能够对调节环进行限位,防止调节环自行转动。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快速调节装置,尤其涉及一种用于铜线生产用铜线粗细快速调节装置。
背景技术
铜线的导电性很好,因此,铜线是电子元件最常用的材料,铜线在生产的过程中,需要将铜棒拉伸成直径较小的铜线,才可投入使用,目前,人们是通过将铜棒一端固定,然后将铜棒一端绕在木棒上,接着人工手动拉动木棒进行移动从而对铜线进行拉扯,将铜棒拉扯成铜线,此方式拉扯铜线较为不便,且较难拉扯出想要的不同粗细的铜线,并且使得铜线的残次品较多,进而增加经济成本。
因此,需研发一种能够便于拉扯出不同粗细的铜线且可减少铜线残次品的用于铜线生产用铜线粗细快速调节装置。
发明内容
为了克服人工手动拉动木棒进行移动从而对铜线进行拉扯,较难拉扯出想要的不同粗细的铜线,并且使得铜线的残次品较多的缺点,要解决的技术问题为:提供一种能够便于拉扯出不同粗细的铜线且可减少铜线残次品的用于铜线生产用铜线粗细快速调节装置。
本发明的技术方案为:一种用于铜线生产用铜线粗细快速调节装置,包括有第一连接框、旋转固定环、调节环、锁定机构和带动机构,第一连接框下侧左右对称开有圆孔,第一连接框内部左右对称设有旋转固定环,旋转固定环内侧之间转动式连接有开有多个通孔的调节环,调节环上设有用于对调节环进行限位的锁定机构,第一连接框中部设有用于带动调节环转动的带动机构。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锁定机构包括有卡位环、第一连接杆、卡位杆和第一弹簧,调节环外侧设有卡位环,第一连接框内顶部设有第一连接杆,第一连接杆下侧滑动式连接有用于对卡位环进行限位的卡位杆,卡位杆顶部与第一连接杆上部之间连接有两个第一弹簧。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带动机构包括有第一带动环、第一带动杆、把手和第二弹簧,调节环左侧中部设有用于带动调节环转动的第一带动环,第一带动环中部与第一连接框中部之间滑动式连接有第一带动杆,第一带动杆中部与第一连接框内右壁中部之间连接有第二弹簧,第一带动杆右侧设有把手。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还包括有自动解锁机构,自动解锁机构包括有第二带动杆、第二连接杆、第三带动杆和直线弹簧,左侧的旋转固定环上部滑动式连接有第二带动杆,第一连接框内壁右侧前后对称设有第二连接杆,第二连接杆上远离把手的一侧之间滑动式连接有第三带动杆,第三带动杆中部与第一带动杆连接,第三带动杆右侧的前后两侧均与同侧的第二连接杆右侧之间连接有直线弹簧。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还包括有支撑机构,支撑机构包括有第二连接框、固定板、第三弹簧和滚轮,第一连接框上靠近把手的一侧设有第二连接框,第二连接框右侧前后对称滑动式连接有固定板,固定板内侧均转动式连接有用于对铜线进行限位的滚轮,固定板内侧均与第二连接框之间连接有第三弹簧。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还包括有夹出机构,夹出机构包括有第三连接杆、连接环、第四弹簧、第一夹紧杆和第五弹簧,第一连接框上远离把手的一侧设有第三连接杆,第三连接杆之间滑动式连接有连接环,第三连接杆左侧均与连接环之间连接有第四弹簧,连接环上均匀滑动式连接有第一夹紧杆,第一夹紧杆外侧均与连接环之间连接有第五弹簧。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江西辰镶金属制品有限公司,未经江西辰镶金属制品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1202092.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