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利用酸化技术改造低渗构造煤储层物性的系统及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2111205616.9 | 申请日: | 2021-10-15 |
公开(公告)号: | CN113863915A | 公开(公告)日: | 2021-12-31 |
发明(设计)人: | 朱明宇;张健;荆铁亚;赵文韬;周娟;尹玉龙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华能集团有限公司;中国华能集团清洁能源技术研究院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E21B43/27 | 分类号: | E21B43/27 |
代理公司: | 西安通大专利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61200 | 代理人: | 白文佳 |
地址: | 100031 ***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利用 酸化 技术改造 构造 煤储层 物性 系统 方法 | ||
1.一种利用酸化技术改造低渗构造煤储层物性的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
地下煤层系统、注入系统和抽取收集系统;
所述地下煤层系统包括煤层组(1)、顶板水平井(2)、底板水平井(3)、顶板巷道(4)、底板巷道(5)和煤层裂隙溶蚀通道(7);所述煤层组(1)顶板和底板分别设有顶板水平井(2)和底板水平井(3);在井下沿煤层组(1)顶板和底板分别设置顶板巷道(4)、底板巷道(5);所述顶板水平井(2)的水平段设于顶板巷道(4)内;所述底板水平井(3)的水平段设于底板巷道(5)中;所述煤层裂隙溶蚀通道(7)位于煤层组(1)内;
所述注入系统包括酸化液池(6)和蓄水池(11);所述酸化液池(6)和蓄水池(11)设于地面且分别与顶板水平井(2)相连;
所述抽取收集系统包括抽采装置(8)、酸性液体回收池(9)和储气罐(10);所述抽采装置(8)、酸性液体回收池(9)和储气罐(10)设于地面且分别与底板水平井(3)相连;所述抽采装置(8)与酸性液体回收池(9)和储气罐(10)相连。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利用酸化技术改造低渗构造煤储层物性的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顶板水平井(2)和底板水平井(3)地下水平段所在截面分别与顶板巷道(4)和底板巷道(5)垂直。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利用酸化技术改造低渗构造煤储层物性的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顶板水平井(2)和底板水平井(3)单排布置,平面上垂直井间距50-1000m。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利用酸化技术改造低渗构造煤储层物性的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顶板水平井(2)水平段与煤层组(1)顶面距离0.5-1m;所述底板水平井(3)水平段与煤层组(1)顶面距离0.5-1m。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利用酸化技术改造低渗构造煤储层物性的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顶板水平井(2)垂直段为封闭的单层套管,顶板水平井(2)水平段为花管,顶板水平井(2)水平段每隔5-10m安装射孔装置;所述底板水平井(3)垂直段为封闭的单层套管,底板水平井(3)水平段为花管。
6.一种利用酸化技术改造低渗构造煤储层物性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1:实验测定现场煤岩性质,配置酸化液;
步骤2:地面钻取水平井;
步骤3:注入酸化液;
步骤4:酸化液回收及煤层气抽采;
步骤5:注水洗井及洗煤。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一种利用酸化技术改造低渗构造煤储层物性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3还包括以下步骤:
地面酸化液池(6)中液体经顶板水平井(2)向煤层组(1)顶板注酸化液,酸化液渗流通过煤层组(1)顶板后,进而对煤基质及裂隙间的矿物质进行溶蚀,增加煤层裂隙溶蚀通道(7)的连通性,酸化液沿煤层裂隙溶蚀通道(7)向底板水平井(3)渗流,注酸速率为1-10m3/h,注酸时间为1-3d。
8.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一种利用酸化技术改造低渗构造煤储层物性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4还包括以下步骤:
启动地面抽采装置(8),井下酸液抽采速率为1-10m3/h,在地面抽采装置(8)和大气压差的共同作用下,使酸化液和煤层气从地下高压区向地面低压区流动,回收酸化液并抽采煤层气,酸化液回收至酸性液体回收池(9),溢出的气体煤层气存入储气罐(10)中。
9.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一种利用酸化技术改造低渗构造煤储层物性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5还包括以下步骤:
待酸液回收率低于20%,煤层气采收率低于10%时,蓄水池(11)通过顶板水平井(2)注水冲洗顶板水平井(2)和煤层组(1),并稀释煤层组(1)中残留的酸化液,抽采装置(8)抽取被稀释的酸化液及部分残留煤层气,酸性溶液抽提进酸性液体回收池(9)中,残留的煤层气存入储气罐(10),在此过程中,同时清洗底板水平井(3)。
10.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一种利用酸化技术改造低渗构造煤储层物性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的酸化液为土酸,土酸的成分为浓度10-15%的盐酸与3-8%氢氟酸,盐酸与氢氟酸的体积比为1:1。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华能集团有限公司;中国华能集团清洁能源技术研究院有限公司,未经中国华能集团有限公司;中国华能集团清洁能源技术研究院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1205616.9/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