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近红外二区发光/测温纳米探针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有效
申请号: | 202111217834.4 | 申请日: | 2021-10-19 |
公开(公告)号: | CN113801653B | 公开(公告)日: | 2023-04-18 |
发明(设计)人: | 殷金昌;邵元智;郑宏挺;张金涛;沈漉;黄俊驹;林晋纬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山大学 |
主分类号: | C09K11/02 | 分类号: | C09K11/02;G01N21/64;G01J5/58;B82Y20/00;C09K11/79;C09K11/78;A61K49/00;B82Y30/00 |
代理公司: | 广州粤高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 44102 | 代理人: | 陈嘉毅 |
地址: | 510275 广东***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红外 发光 测温 纳米 探针 及其 制备 方法 应用 | ||
1.一种近红外二区发光/测温纳米探针,其特征在于,包括SiO2核和包覆于所述SiO2核的四层壳层,
所述壳层由内到外依次为激活层、过渡层、敏化层和惰性层;
所述激活层为掺杂Er3+和Yb3+的Gd2O3层;所述过渡层为掺杂Yb3+的Gd2O3层;所述敏化层为掺杂Nd3+和Yb3+的Gd2O3层;所述惰性层为Gd2O3层;
所述过渡层的厚度为1~4nm;所述敏化层中Nd3+的掺杂浓度为10~90mol%;所述激活层中Er3+的掺杂浓度为1~6mol%。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近红外二区发光/测温纳米探针,其特征在于,所述近红外二区发光/测温纳米探针的平均粒径为100~130nm。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近红外二区发光/测温纳米探针,其特征在于,所述SiO2核的平均直径为70~95nm。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近红外二区发光/测温纳米探针,其特征在于,优选地,所述过渡层的厚度为1.5~3nm。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近红外二区发光/测温纳米探针,其特征在于,更优选地,所述过渡层的厚度为2nm。
6.权利要求1~5任一项所述近红外二区发光/测温纳米探针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如下步骤:
S1.将SiO2颗粒分散于水中,加入尿素、Gd3+、Er3+、Yb3+,在75~85℃下搅拌0.8~1.2h,得到SiO2核-激活层前体;
S2.向SiO2核-激活层前体中加入Gd3+、Yb3+,在75~85℃下搅拌0.8~1.2h,得到SiO2核-激活层-过渡层前体;
S3.向SiO2核-激活层-过渡层前体中加入Gd3+、Yb3+、Nd3+,在75~85℃下搅拌0.8~1.2h,得到SiO2核-激活层-过渡层-敏化层前体;
S4.向SiO2核-激活层-过渡层-敏化层前体中加入Gd3+,在75~85℃下搅拌0.8~1.2h,经过后处理,以650~1050℃加热处理2~8h,得到所述近红外二区发光/测温纳米探针。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Gd3+为硝酸钆、氯化钆、硫酸钆中的一种或几种;所述Er3+为硝酸铒、氯化铒或硫酸铒中的一种或几种;所述Yb3+为硝酸镱、氯化镱或硫酸镱中的一种或几种;所述Nd3+为硝酸钕、氯化钕或硫酸钕中的一种或几种。
8.权利要求1~5任一项所述近红外二区发光/测温纳米探针在生物光学成像和/或生物光学测温中的应用,所述应用是非疾病诊断/治疗的。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山大学,未经中山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1217834.4/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导热胶黏剂及导热双面胶带
- 下一篇:自动脱线连接组件及系留无人机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