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基于数字全息的虹膜识别装置及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2111218984.7 | 申请日: | 2021-10-20 |
公开(公告)号: | CN113936330A | 公开(公告)日: | 2022-01-14 |
发明(设计)人: | 张永安;赖本林;张亚萍 | 申请(专利权)人: | 昆明理工大学 |
主分类号: | G06V40/18 | 分类号: | G06V40/18;G06V10/22 |
代理公司: | 成都方圆聿联专利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51241 | 代理人: | 邓永红 |
地址: | 650500 云南*** | 国省代码: | 云南;5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基于 数字 全息 虹膜 识别 装置 方法 | ||
本发明提供一种基于数字全息的虹膜识别装置及方法,不透光外壳内,红外激光器的光路上设有分束镜I,分成两束,分别为参考光束和物光束;参考光束的光路上,依次设有全反镜、扩束镜Ⅱ、针孔滤波器Ⅱ、透镜Ⅱ、分束镜Ⅲ,分束镜Ⅲ分束后有两个光路,一个光路设有分束镜Ⅱ,另外一个光路上设有信号接收器;物光束的光路上,依次设有扩束镜I、针孔滤波器I、透镜I、分束镜Ⅱ,分束镜Ⅱ分束后有两个光路,一个光路上设有红外窗口,待测目标虹膜位于红外窗口外;另外一个光路经过分束镜Ⅲ;物光束由待测目标虹膜反射,反射光路依次设分束镜Ⅱ、分束镜Ⅲ、信号接收器。本发明保证准确度,识别效率、便捷度方面都有了很大的提高。
技术领域
本发明公开一种基于数字全息的虹膜识别装置及方法,属于红外数字全息应用领域。
背景技术
生物特征识别技术是根据每个人独有的可以采样和测量的生物学特征和行为学特征而进行身份识别的技术,在人脸、声音、掌纹、指纹、虹膜等生物特征识别技术中,虹膜识别的普遍性、唯一性、稳定性、非侵入性、防伪性等性能方面都位居前列,在识别难度、技术攻关方面难度系数都较高。
近年来,在国家顶层政策、国内需求提升的推动下,经过技术研发追赶,中国企业在该领域已形成了全产业链完善布局。伴随技术的迭代升级与产业融合的加速实施,虹膜识别可被进一步运用到智慧城市、智慧安防、民生政务、智能家居等广泛领域。
现有虹膜识别领域存在一定不足,导致用户交互效果并不是很好:很难将图像获取设备的尺寸小型化;设备造价高,无法大范围推广;镜头可能产生图像畸变而使可靠性降低;一个自动虹膜识别系统包含硬件和软件两大模块:虹膜图像获取装置和虹膜识别算法,分别对应于图像获取和模式匹配这两个基本问题,两者要求都比较高;无法应对不同消费者的需求作出相应的产品。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基于数字全息的虹膜识别装置及方法,有效提高了虹膜识别效率,识别率更高,大大降低了虹膜识别的误识率,其精度可达红外波长级别,即纳米级;可根据需求自行设定识别率,达到识别可控便利,为生物识别提供了巨大保障。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基于数字全息的虹膜识别装置及方法,不仅发挥了全息干涉计量手段高精度测量的优点,还结合了红外数字全息抗干扰性强及实时检测的优点。
为达到上述技术要求,本发明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基于数字全息的虹膜识别装置,包括以下器件:红外激光器、分束镜I、全反镜、扩束镜I、扩束镜Ⅱ、针孔滤波器I、针孔滤波器Ⅱ、透镜I、透镜Ⅱ、分束镜Ⅱ、分束镜Ⅲ、信号接收器、红外窗口、不透光外壳、计算机,待测目标虹膜;
不透光外壳内各个器件沿着以下光路设置:
红外激光器发出激光束的光路上设有分束镜I,分束镜I将激光束分成两束,分别为参考光束和物光束;
参考光束的光路上,依次设有全反镜、扩束镜Ⅱ、针孔滤波器Ⅱ、透镜Ⅱ,使得激光束成为平行光;平行光的光路上;设有分束镜Ⅲ,分束镜Ⅲ分束后有两个光路,一个光路设有分束镜Ⅱ,另外一个光路上设有信号接收器;
物光束的光路上,依次设有扩束镜I、针孔滤波器I、透镜I,使得激光束成为平行光,平行光的光路上设有分束镜Ⅱ,分束镜Ⅱ分束后有两个光路,一个光路上设有红外窗口,待测目标虹膜位于红外窗口外;另外一个光路经过分束镜Ⅲ;
物光束由待测目标虹膜反射,反射光路依次设分束镜Ⅱ、分束镜Ⅲ、信号接收器,信号接收器与不透光外壳外面的计算机连接。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昆明理工大学,未经昆明理工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1218984.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带电作业用地线修补器
- 下一篇:一种静电喷涂的铸造成型系统及使用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