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实现手动与自动PID调节的平滑转换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2111231652.2 | 申请日: | 2021-10-22 |
公开(公告)号: | CN114123937A | 公开(公告)日: | 2022-03-01 |
发明(设计)人: | 陈芳恒;韦光远 | 申请(专利权)人: | 衢州元立金属制品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2P29/028 | 分类号: | H02P29/028;H02P29/40;H02P23/00;H02P27/04;G05B11/42 |
代理公司: | 温州青科专利代理事务所(特殊普通合伙) 33390 | 代理人: | 钱磊 |
地址: | 324000 浙江***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实现 手动 自动 pid 调节 平滑 转换 方法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实现手动与自动PID调节的平滑转换方法,包括如下步骤:通过在继电器与变频器之间增加信号隔离器,使变频器与配料秤仪表或PLC模块通道之间得到保护屏障,防止变频器的高压电流外窜,烧毁配料秤仪表或PLC模块通道,通过电脑操作画面输入当前流量对应的电流值或频率,再双击手动控制按钮和双击自动控制按钮,系统则可进行由配料秤仪表PID自动调节的控制方式运行和以PLC输出的固定电流值的方式运行的来回切换,从而便于在烧结配料时对两种调节方式的自由切换,既保留了配料秤仪表PID自动调节的优点,同时还确保在发生故障时,减小对生产的影响,确保配比不失真。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烧结生产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实现手动与自动PID调节的平滑转换方法。
背景技术
烧结配料环节是烧结生产非常重要的环节,直接影响产品质量中的碱度、强度、粒级等质量指标,也影响到生产成本。烧结配料环节,大多数企业的生产工艺是采用由配料皮带秤的仪表进行PID调节,以达到设定量,如图4所示为仪表进行PID控制的系统框图,其优点有:配料秤仪表PID调节功能数学模型较好,算法专业,配料精度准确,其缺点有:
1、因需要与其它高压电器设备连接,若其它高压电器设备电流外窜,容易造成仪表的PID控制模块或整机烧毁。
2、发生下料口堵料等故障,由于采用PID自动控制,给料电机转速加快,等故障处理完毕时,给料电机可能以工频的频率转动,下料量远远大于设定量,使原料配比失真,影响产品质量。
3、若配料秤称重部分发生故障,处理故障时间会比较长,在此期间就不能进行生产。
4、更换配料秤仪表的费用比较高。
为避免因配料秤仪表的PID控制板或整机烧毁,而不能生产的事件发生,在二期烧结、三期烧结立项时,公司明确了配料PID控制方式的要求,配料工艺不采用由仪表进行PID控制,而是选用由PLC进行PID自动控制,如图5所示为PLC进行PID自动控制的系统框图,其优点:
1、仪表不再直接与变频器相连接,与高压电器设备断开,减少了大电流窜进仪表的机会,基本可避免仪表整机烧毁的事件。
2、若配料秤称重部分发生故障,在故障处理完毕前或雨季下料不均匀等,PLC程序均可以固定频率输出的方式,继续保持生产,在短时间内,基本不影响生产与产品质量。
3、PLC功能灵活性比较好,可预留的通道多,既便模块通道有故障,更换一个通道就行,处理故障时间短,费用也比更换仪表经济。
其缺点:PLC的PID调节精度没有仪表好。在正常工况下,产品质量没有选用由仪表进行PID调节的优异。
根据上述两种PID调节方式各自的优缺点,为了尽量把两种方式的优点都发挥出来,尽量用好配料秤仪表精良的PID调节功能,同时确保在发生故障时,减小对生产的影响,确保配比不失真,急缺少一种实现手动与自动PID调节的平滑转换方法。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实现手动与自动PID调节的平滑转换方法,通过在继电器与变频器之间增加信号隔离器,使变频器与配料秤仪表或PLC模块通道之间得到保护屏障,防止变频器的高压电流外窜,烧毁配料秤仪表或PLC模块通道,以解决上述背景技术中提出的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了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实现手动与自动PID调节的平滑转换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S1、通过在继电器与变频器之间增加信号隔离器,得到变频器与配料秤仪表或PLC模块通道之间的保护屏障;
S2、正常生产时,PLC依据设定量换算出4-20mA模拟电流给配料秤仪表,配料秤仪表依据设定量进行PID自动调节;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衢州元立金属制品有限公司,未经衢州元立金属制品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1231652.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