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用于电磁导航支气管镜下的微波消融针在审
申请号: | 202111236434.8 | 申请日: | 2021-10-23 |
公开(公告)号: | CN115998414A | 公开(公告)日: | 2023-04-25 |
发明(设计)人: | 杨斌;罗孔嘉;马振禄;杨军;孙良俊 | 申请(专利权)人: | 南京亿高微波系统工程有限公司;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 |
主分类号: | A61B18/18 | 分类号: | A61B18/18;A61B34/20;A61B90/00;A61B1/267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211800 江苏省南京市中国(江苏)自由贸易***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用于 电磁 导航 支气管 微波 消融 | ||
本发明提供一种用于电磁导航支气管镜下的微波消融针,涉及医疗器械技术领域,所述微波消融针包括:半刚性同轴电缆;超薄壁不锈钢管;圆锥微波针头、四氟衬套、头部倒刺衬套、外套管,圆锥微波针头尾部通孔套装在半刚性同轴电缆的内导体上焊接固定,四氟衬套套装在圆锥微波针头尾部外径用耐高温粘接剂固定,头部倒刺衬套套装在四氟衬套尾部外径用耐高温粘接剂固定,外套管套装在头部倒刺衬套尾部倒刺上用耐高温粘接剂固定,超薄壁不锈钢管头部斜面切口背面焊接固定在头部倒刺衬套内壁,超薄壁不锈钢管和半刚性同轴电缆并行内置于外套管内部;本发明克服了现有的技术的微波消融针不能较好的适配细支气管镜进行腔内消融治疗的难题。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医疗器械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用于电磁导航支气管镜下的微波消融针。
背景技术
热消融技术已成为继手术、放疗、化疗和免疫疗法之后进行肿瘤治疗的重要手段之一。磁导航技术是一项先进的电生理辅助操作系统, 磁导航指导下的导管消融术是导管消融技术领域新的飞跃, 其可指导消融导管到达几乎任何左右心房部位,具有操作精准、安全,磁导航操纵下的磁导管可以改变磁导管的方向, 可使磁导管头进行360°旋转, 实现更准确的移动,准确到达靶目标,对消融靶点进行精确标测并以温控方式实施消融治疗,对部分患者因肺功能、基础疾病等原因无法耐受外科手术或局部放射治疗的患者,利用电磁导航支气管镜联合微波消融治疗安全有效,为临床诊疗提供了新的选择。近年来随着肺部肿瘤的不断增多和支气管镜技术的发展,应用于临床的细支气管镜和超细支气管镜比普通的支气管镜能观察的更远,能进入到第8级支气管,观察范围更全面,能直视下获取病例,且具备有工作孔道,临床从检查和诊疗的应用,逐渐应用于周围型肺病的诊治。细支气管镜的外径为2.7-3.8mm,工作通道内径仅为1.2-1.7mm,如图1所示为支气管镜磁导管的偏转示意图,细支气管镜管径和偏转的约束条件,这对经电磁导管支气管镜下的微波消融导管的性能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即既需在特定的直径约束下满足既定长度下具有较强的韧性,便于穿刺定位,又需求具有较好的柔软性,能配合电磁导航支气管镜进行多角度弯曲。同时在直径要求细的基础上为了降低微波消融导管传输微波能量累积起来的热量,需要设置冷循环系统,防止微波导管过热传导给所接触的正常组织带来灼伤的风险。
现有的技术中,能应用于临床细支气管镜下的微波消融技术方法较少,因此需要探索一种细又长高柔韧性带水冷结构且能高自由度弯曲而不易折断的微波消融针。
发明内容
本发明为了克服现有技术中存在的不足,提供一种用于电磁导航支气管镜下的微波消融针。
本发明的技术方案实现方式如下:
一种用于电磁导航支气管镜下的微波消融针,包括:
半刚性同轴电缆;
超薄壁不锈钢管;
圆锥微波针头、四氟衬套、头部倒刺衬套、外套管,所述圆锥微波针头尾部通孔套装在所述半刚性同轴电缆的内导体上焊接固定,所述四氟衬套套装在所述圆锥微波针头尾部外径用耐高温粘接剂固定,所述头部倒刺衬套套装在所述四氟衬套尾部外径用耐高温粘接剂固定,所述外套管套装在所述头部倒刺衬套尾部倒刺上用耐高温粘接剂固定,所述超薄壁不锈钢管头部斜面切口后,切口背面焊接固定在头部倒刺衬套内壁,所述超薄壁不锈钢管和所述半刚性同轴电缆并行内置于所述外套管内部。
进一步地,所述圆锥微波针头的锥度小于30度,在离针尖的三分之一处进行倒圆角处理。
进一步地,所述半刚性同轴电缆在所述圆锥微波针头处进行阶梯剥离。
进一步地,所述超薄壁不锈钢管带有记忆合金,直径为0.4mm-0.8mm之间,用于冷却水的传输。
相较与现有技术,本发明具有如下有益效果:
1、本发明的圆锥微波针头设计,当针头进行人体组织时,可以进行较好的组织穿刺,避免了尖头消融针设计的针头太尖而穿刺过位,或因组织黏连较难调整穿刺头方向,也避免了圆头消融针头穿刺阻力太大,消融针头容易出现折断的风险。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南京亿高微波系统工程有限公司;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未经南京亿高微波系统工程有限公司;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1236434.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