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溶液热回收装置的控制系统及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2111243994.6 | 申请日: | 2021-10-26 |
公开(公告)号: | CN113983572B | 公开(公告)日: | 2023-05-12 |
发明(设计)人: | 沈丹丹;黄玉林;贾珍;潘曦;刘兆辉;杜晓燕 | 申请(专利权)人: | 上海建工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F24F3/147 | 分类号: | F24F3/147;F24F11/72;F24F11/64;F24F12/00;F24F110/10;F24F110/20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200120 上海市浦东新***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溶液 回收 装置 控制系统 方法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溶液热回收装置的控制系统及方法。所述控制系统包括管道系统、溶液热回收系统、通道控制系统、数据采集系统和控制终端。所述管道系统包括第一新风管道、第二新风管道、第一排风管道和第二排风管道;所述溶液热回收系统包括若干组热回收单元,每一组热回收单元均包括第一溶液热回收装置和第二溶液热回收装置;所述通道控制用于控制新风行走路径和排风行走路径;所述控制终端用于控制热回收单元开启的数量,还用于控制通道控制系统。本发明根据需要开启相应组数的热回收单元,并通过控制新风行走路径和排风行走路径,既能通过热交换节约能源,同时又能降低热交换过程的压力损失,提高热交换效率,降低全年运行能耗。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通风系统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溶液热回收装置的控制系统及方法。
背景技术
空调系统中的新风负荷占整个系统负荷的30%~50%,夏季时在人员密集的建筑物内区,新风负荷甚至占到70%以上,所以减小新风负荷已成为空调系统节能的主要途径之一。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室内空气品质问题日益受到人们的关注,增大新风速稀释室内空气中污染物浓度是改善室内空气品质最直接、最有效的方法之一。新风速的增大虽然显著改善了室内空气品质,但也导致新风负荷相应增加,使提高室内空气品质与实现空调系统节能相矛盾。热回收系统的使用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这个矛盾,利用排风中的能量来预热(预冷)新风,在新风进入室内或空气处理机组的表冷器进行热湿处理之前,增加(降低)新风焓值,从而减小空调系统负荷。
然而,现有的热回收系统只能控制开启或不开启热回收系统,并不能根据实际需要控制热回收系统中的部分装置参与热交换,因此,现有的热回收系统能耗仍然较大。
发明内容
为了解决现有的热回收系统存在的上述问题,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溶液热回收装置的控制系统及方法。本发明包括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溶液热回收装置的控制系统,包括:
管道系统,所述管道系统包括第一新风管道、第二新风管道、第一排风管道和第二排风管道;
溶液热回收系统,所述溶液热回收系统包括若干组热回收单元,每一组热回收单元均包括第一溶液热回收装置和第二溶液热回收装置,所述第一溶液热回收装置设置于所述第一新风管道中,所述第二溶液热回收装置设置于所述第一排风管道中;其中,第一溶液热回收装置与第二溶液热回收装置之间连通且溶液形成循环;
通道控制系统,所述通道控制用于控制新风行走路径和排风行走路径;
所述控制终端用于控制热回收单元开启的数量;还用于控制通道控制系统,使新风通过开启的热回收单元的第一溶液热回收装置,使排风通过开启的热回收单元的第二溶液热回收装置。
进一步,第一溶液热回收装置和第二溶液热回收装置均包括壳体,设置在壳体内的填料,设置在壳体底部的溶液槽,设置在壳体顶部的布液管;
第一溶液热回收装置的溶液槽与第二溶液热回收装置的布液管连通,第二溶液热回收装置的溶液槽与第一溶液热回收装置的布液管之间连通。
进一步,溶液可以为氯化钙溶液、氯化锂溶液、溴化锂溶液等具有吸湿能力的溶液。
进一步,所述的溶液热回收装置的控制系统还包括数据采集系统,所述数据采集系统包括设置于新风进风口的第一温度传感器和含湿量传感器,设置于排风进风口第二温度传感器;
所述第一温度传感器和含湿量传感器用以测量新风进风口的温度t1和含湿量d1,所述第二温度传感器用以测量排风进风口的t2。
进一步,通道控制系统包括若干新风阀门和若干排风阀门,以及新风阀门控制器和排风阀门控制器;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上海建工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未经上海建工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1243994.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新风处理系统及方法
- 下一篇:一种人工气候环境综合模拟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