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私有加密数据识别方法及系统有效
申请号: | 202111259418.0 | 申请日: | 2021-10-28 |
公开(公告)号: | CN113992410B | 公开(公告)日: | 2022-07-15 |
发明(设计)人: | 蔡晶晶;陈俊;张雪峰;康传鹏;于秋梅 | 申请(专利权)人: | 北京永信至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北京永信火眼科技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4L9/40 | 分类号: | H04L9/40 |
代理公司: | 北京知呱呱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577 | 代理人: | 郑兴旺 |
地址: | 100094 北***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私有 加密 数据 识别 方法 系统 | ||
一种私有加密数据识别方法及系统,通过获取解析后的待识别数据,判断待识别数据中的目的IP是否存在于黑名单IP列表中:若目的IP存在于黑名单IP列表中,将待识别数据作为非一类私有加密数据;若目的IP不存在于黑名单IP列表中,则判断目的IP是否存在于白名单IP列表中;判断待识别数据中的目的IP是否存在于白名单IP列表中:若目的IP存在于白名单IP列表中,将待识别数据作为一类私有加密数据并引擎上报;若目的IP不存在于白名单IP列表中,则对待识别数据的TCP负载进行二进制离散法计算,判断TCP负载的离散程度。本发明可以高效、快速的识别私有加密数据,实现了对特定私有加密数据的动态分析。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私有加密数据识别方法及系统,属于加密数据处理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目前,私有加密数据的识别主要有以下方案:
第一、使用特征码识别加密数据。主要是通过判断TCP负载的字节偏移是否为特定的值,如果等于某个值,则认为该数据为加密数据,如果不等于则认为该数据不是加密数据。
第二、使用端口识别加密数据。客户端与服务器进行通信,传递加密信息。在通信建立连接前,服务器需要监听某一个端口,等待客户端的连接。这样,可以使用端口特征识别出加密数据。通常,这些端口不是常用的服务端口(0-1024)。
第三、使用信息熵计算应用到加密数据识别的情况比较少,且识别的时候大多数采用计算方法如下:H(X)=-Σp(x)log p(x),这样能够实现自动化识别加密数据。
现有技术存在以下问题:
基于特征码识别加密数据,没有办法验证软件特征是否准确。由于因特网已经很普及,互联网中产生的流量大,网络数据类型多种多样。所以使用特征码识别加密数据,会导致识别到的数据有误报。
基于端口识别加密数据,与基于特征码识别加密数据存在同样的问题。由于可用的传输层端口只有16位(0-65535),但现在网络上的服务提供者远远超过这个量级,非标准端口的网络服务被经常使用,而且,很多软件服务可以动态修改服务端口,并且每隔一段时间,通过网络发布最新的服务端口,这对基于端口的网络加密数据识别提出了挑战。
现有信息熵计算方法中,信息熵是信息论中用于度量信息量的一个概念。一个系统越是有序,信息熵就越低,则对应的加密后的数据,信息熵值越高,但由于使用了对数函数,在处理大数据时,计算速度慢,影响数据处理速度,无法高效识别加密数据。
发明内容
为此,本发明提供一种私有加密数据识别方法及系统,适用于网络加密数据的捕获、过滤、识别,在原有信息熵思想基础上,提出二进制离散法,解决传统基于端口识别、特征码识别加密数据准确率及效率不高的问题。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私有加密数据识别方法,包括:
获取解析后的待识别数据,预设黑名单IP列表和白名单IP列表;
判断所述待识别数据中的目的IP是否存在于所述黑名单IP列表中:
若所述目的IP存在于所述黑名单IP列表中,将所述待识别数据作为非一类私有加密数据;
若所述目的IP不存在于所述黑名单IP列表中,则判断所述目的IP是否存在于所述白名单IP列表中;
判断所述待识别数据中的目的IP是否存在于所述白名单IP列表中:
若所述目的IP存在于所述白名单IP列表中,将所述待识别数据作为一类私有加密数据并引擎上报;
若所述目的IP不存在于所述白名单IP列表中,则对待识别数据的TCP负载进行二进制离散法计算,判断TCP负载的离散程度。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北京永信至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北京永信火眼科技有限公司,未经北京永信至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北京永信火眼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1259418.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数据显示系统、数据中继设备、数据中继方法、数据系统、接收设备和数据读取方法
- 数据记录方法、数据记录装置、数据记录媒体、数据重播方法和数据重播装置
- 数据发送方法、数据发送系统、数据发送装置以及数据结构
- 数据显示系统、数据中继设备、数据中继方法及数据系统
- 数据嵌入装置、数据嵌入方法、数据提取装置及数据提取方法
- 数据管理装置、数据编辑装置、数据阅览装置、数据管理方法、数据编辑方法以及数据阅览方法
- 数据发送和数据接收设备、数据发送和数据接收方法
- 数据发送装置、数据接收装置、数据收发系统、数据发送方法、数据接收方法和数据收发方法
- 数据发送方法、数据再现方法、数据发送装置及数据再现装置
- 数据发送方法、数据再现方法、数据发送装置及数据再现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