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含粗骨料的3D打印混凝土材料及其制作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2111268146.0 | 申请日: | 2021-10-29 |
公开(公告)号: | CN114163183A | 公开(公告)日: | 2022-03-11 |
发明(设计)人: | 贾鲁涛;张亚梅;李进;王香港 | 申请(专利权)人: | 南京绿色增材智造研究院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C04B28/04 | 分类号: | C04B28/04;C04B14/04;B33Y70/10 |
代理公司: | 南京中擎科智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32549 | 代理人: | 韩赛 |
地址: | 211000 江苏省南京市江***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骨料 打印 混凝土 材料 及其 制作方法 | ||
本发明公开一种含粗骨料的3D打印混凝土材料及其制备方法,按照重量百分比计,该混凝土材料包含35‑48%胶凝材料、5~7%复配纤维、6~12%矿物掺和料、1~2%纳米粘土、15~28%复配细骨料、12~24%粗骨料、0.5~1%减水剂、1~2%纤维素醚、10~12%水。复配纤维主要由长度形成级配的玄武岩纤维和钢纤维复合构成,构建长度梯度后,可使不同长度的纤维长短搭接,合理科学的纤维长度级配可使得在打印时形成的纤维网更加完整,避免出现覆盖空白区域,保证混凝土材料的整体性和可建造性,3D打印成型的建筑的抗压和抗折弯能力更强。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3D打印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含粗骨料的3D打印混凝土材料及其制作方法。
背景技术
近年来,混凝土3D打印技术在土木建筑等领域取得了快速的发展和应用。3D 建筑打印技术是“快速成型技术”(rapidprototy-ping,简称 RP)的一种,是以数字模型为基础,以胶凝材料、掺合料、添加剂、特种纤维、骨料为主制成的特殊“油墨”,运用计算机制图将建筑模型转化为三维设计图后,通过分层加工、叠加成型的方式逐层增加材料来将建筑物打印建造出来的技术。与传统的模筑工艺不同,该技术在建造过程中无需脚手架和模板支撑,通过计算机自动控制混凝土材料自由堆积建造,具有无模化、灵活化和快速化的特点,混凝土3D打印技术可以打印出各种曲线异形结构,适合建造个性化定制结构。
不过需要注意的是,虽然混凝土3D打印技术展现出了明显的建造优势,但该技术仍处于起步阶段,依旧存在许多问题,制约了其进一步发展。例如3D打印采用无模建造工艺,该技术对混凝土材料的流变性提出了一定要求,层层堆积的建造过程会使结构出现层间薄弱面及各向异性;打印过程难以置入钢筋,难以保证结构的安全性,混凝土材料能否保持连续、均匀的可挤出性,保持足够的层间黏结性以及拥有足够的强度去支撑后打印层的可塑造性,是实现混凝土3D 打印的关键。
骨料在混凝土当中主要起到类似骨架的支撑作用,水泥石将骨料连为一体,可以想见如果提高骨料粒径,即可减小骨料的相对表面积,减少包裹骨料的浆体用量,提高每方混凝土中骨料的相对体积,可以提高强度、降低成本,同时增加富余浆体的量,进而可改善混凝土拌合物的工作性。但是粗骨料的加入也不是没有弊端,由于打印建筑物没有模板,所以打印成品表面容易突出粗骨料,且粗骨料的加入还会提高混凝土的容重,且可堆积性就会相应的降低,混凝土的整体性和可建造性都会有所降低,如何提高含粗骨料的3D打印混凝土的整体性至关重要。
中国专利CN 112408918 A公开一种添加碎石粗骨料的3D打印混凝土材
料,按照重量百分比计,该混凝土材料包含:粗骨料14.6%~29.5%、细骨料28.3%~41.7%、水泥11 .9%~28 .9%、粉煤灰或矿渣粉0~11 .7%、硅灰5 .3%~11 .9%、微米级纤维0~0 .65%、毫米级纤维0~2 .10%、减水剂0 .30%~0 .53%、速凝剂0~1 .86%、水7.7%~11 .9%。粗骨料的添加可降低材料成本,相对提高打印强度,其也考虑到粗骨料添加会产生表面裂缝的问题从而限制了两种纤维类型,分别是微米级纤维和毫米级纤维,并限定了微米级纤维长度为9~20 mm,毫米级纤维选用长度为12~25 mm,但是所限定的纤维参数依旧是比较粗放的,纤维长度没有经过合理级配规划,在该条件下附加的纤维能起到一定的加强作用,但不一定能形成一个完整的纤维网络,混凝土的整体性依旧是有待提高的,存在部分区域强度不够、甚至会在覆盖空白区域出现后期开裂的问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含粗骨料的3D打印混凝土材料及其制作方法,通过限定复配纤维的具体尺寸构建了一个完整覆盖的纤维网络,且通过添加纳米粘土形成网状纳米系统,有利于叠层打印的顺利进行。
本发明的具体技术方案为:一种含粗骨料的3D打印混凝土材料,按照重量百分比计,该混凝土材料的组分如下:
胶凝材料 35-48%
复配纤维 5~7%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南京绿色增材智造研究院有限公司,未经南京绿色增材智造研究院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1268146.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