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热感应强化通风建筑结构有效
申请号: | 202111270820.9 | 申请日: | 2021-10-29 |
公开(公告)号: | CN113944284B | 公开(公告)日: | 2022-11-01 |
发明(设计)人: | 刘义;罗伟;陈星;殷志鹏;张艳 | 申请(专利权)人: | 扬州大学 |
主分类号: | E04D13/03 | 分类号: | E04D13/03;E04D13/16;E04D13/17;E04B2/00;F24F7/00;F24F13/14;E06B7/086;F03G7/06 |
代理公司: | 南京苏科专利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32102 | 代理人: | 董旭东 |
地址: | 225009 江***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感应 强化 通风 建筑结构 | ||
本发明涉及建筑技术领域内的一种热感应强化通风建筑结构,该建筑结构由屋顶构架、墙体构架和底层构架构成,屋顶构架倾斜设置,在屋顶架构上设置双金属片结构,双金属片结构通过若干组屋顶复位弹簧与屋顶构架连接,双金属片结构与屋顶构架之间留有狭长的空气通道;双金属片结构的低位一侧开设有第一通风口,屋顶构架高位一侧设有第二通风口;墙体构架的背阳面底部设有第三通风口,与第三通风口对应设置有用于开关第三通风口的升降挡板;双金属片结构经第二弹性拉索和定滑轮与所述升降挡板相连接。该装置利用双金属片结构的热胀冷缩变形原理,打开或关闭相应的通风口,形成强化通风效果,可进一步增强室内人员的热舒适性。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建筑技术领域,具体是一种利用热感应进行强化通风的建筑结构。
背景技术
热压通风是指利用空气温度差所引起的密度差带动空气流动的一种通风方式,是对建筑物进行自然通风的常用手段,具有无需能耗的优点。但受到气候条件和建筑结构的限制,通风效果不够稳定。目前建筑技术上已有一些利用双金属片的类似专利,例如专利公告号CN 105220838 A的太阳能屋顶,也可实现夏季通风散热的效果,但只是单纯利用热对流作用,通风效果无法强化。专利公告号CN104131662 A建筑的可动板面结构,其双金属片控制板面结构目的是为了遮阳,而并非通风。专利公告号CN207245478U的温控窗户,也是将双金属片的变形将信号传递给控制器,从而推动气缸活塞,控制窗户的启闭,但并非用于建筑整体,且不能精确调整和控制窗户的开启度。专利公告号CN112065237 A、CN111706233 A和CN111963018 A的窗户主要用于防火的用途,专利公告号CN209622935 U的装置则主要用于采暖设备的调控。
发明内容
本发明涉及到一种热感应强化通风建筑结构,采用双金属片结构感应室外空气温度。在室外空气温度较高,建筑需要通风的时候,可使建筑屋顶形成通风屋顶,降低屋顶温度,并通过联动装置控制通风口的开度,在室内实现热压通风,同时在通风屋顶中形成负压引流效应以强化室内热压通风的效果,提高室内人员的居住舒适性。在室外空气温度较低,建筑需要保温的时候,通风口关闭,使房间中热量不向室外散失。
本发明的技术方案是:一种热感应强化通风建筑结构,包括屋顶构架、墙体构架和底层构架,所述屋顶构架倾斜设置,使墙体构架的向阳面高于背阳面;
屋顶构架的上部设置有双金属片结构,双金属片结构通过若干组屋顶复位弹簧与屋顶构架连接,双金属片结构与屋顶构架之间留有狭长的空气通道;双金属片结构的低位一侧开设有第一通风口,双金属片结构包括上侧热膨胀系数较小的被动金属片和下侧热膨胀系数较大的主动金属片;
在屋顶构架的低位一侧的顶部设置第一支板,第一支板上设有铰支座,铰支座与双金属片结构铰接连接;
第一支板相邻处设置有第二支板,第二支板的位置与双金属片结构上的第一通风口的位置对应,当双金属片结构贴合在屋顶构架上时,第二支板恰好遮蔽第一通风口;
屋顶构架高位一侧设有第二通风口;第二通风口的上口位置设有可升降的保温盖板,保温盖板顶部通过若干根第一弹性拉索与双金属片结构高位一侧相连接;保温盖板底部通过盖板复位弹簧与设于屋顶构架上面的盖板支架相连接;
屋顶构架高位一侧与双金属片结构之间设置有折叠通风百叶;当折叠通风百叶被压紧时为不通风状态,当折叠通风百叶被拉开时为通风状态;屋顶构架和双金属片结构的两端设置有弹性伸缩百叶,弹性伸缩百叶与折叠通风百叶在建筑转折处相连;弹性伸缩百叶用来将屋顶构架和双金属片结构之间的空气通道从两端进行封闭;
墙体构架的背阳面底部设有第三通风口,与第三通风口对应设置有用于开关第三通风口的升降挡板;
屋顶构架和墙体构架背阳面设置有第二弹性拉索,第二弹性拉索的一端与双金属片结构高位一侧相连接,第二弹性拉索通过屋顶架构上的第一定滑轮和第二定滑轮转向,与所述升降挡板相连接。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扬州大学,未经扬州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1270820.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现浇模具浇筑口自动识别方法
- 下一篇:一种热风加热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