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基于沥青与集料关键水气浓度条件的评价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2111276679.3 | 申请日: | 2021-10-29 |
公开(公告)号: | CN114018808A | 公开(公告)日: | 2022-02-08 |
发明(设计)人: | 罗蓉;苗强;黄婷婷;涂崇志;汪翔;牛茏昌 | 申请(专利权)人: | 武汉理工大学 |
主分类号: | G01N19/04 | 分类号: | G01N19/04;G01N33/42;G06F17/11 |
代理公司: | 武汉智嘉联合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42231 | 代理人: | 姜婷 |
地址: | 430070 湖*** | 国省代码: | 湖北;4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基于 沥青 集料 关键 水气 浓度 条件 评价 方法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基于沥青与集料关键水气浓度条件的评价方法,其步骤包括:测试获取沥青表面能参数;测试获取不同相对湿度条件下的集料表面能;计算不同相对湿度条件下沥青‑集料的粘附结合能;建立关于相对湿度与沥青‑集料的粘附结合能的拟合关系式;基于拟合关系式得到沥青‑集料的粘附结合能为零时所对应的水气浓度,并记为沥青与集料关键水气浓度条件。本发明通过拟合获得关于相对湿度与沥青‑集料的粘附结合能的拟合关系式,基于拟合关系式得到粘附结合能为零时所对应的关键水气浓度,该方法量化了水气浓度因素对沥青‑集料的粘附结合能的影响,并且能够利用关键水气浓度条件,对沥青与集料粘附程度以及能量变化进行准确评价。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道路施工领域,特别是一种基于沥青与集料关键水气浓度条件的评价方法。
背景技术
目前沥青混合料作为高速公路路面的主要材料一直被广泛应用。沥青路面使用期间,路面结构不仅承受车辆荷载作用,还受周围环境因素(比如降雨,光照,温度,紫外线等)影响。在沥青路面投入使用的早期,水损害是主要破坏形式之一。水损害是导致沥青路面出现坑槽、变形等病害问题的重要原因。沥青路面水损害的积累,会使公路使用寿命和性能下降,甚至危害行车安全。因此,加强对沥青路面水损害的防治十分重要,是保证高等级沥青公路长期良好运行的关键。
国内外对沥青混合料水损害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水以液态形式渗入沥青混合料内部,降低混合料的力学性质、进而产生混合料的损伤等方面。通常认为,沥青混合料水损害产生的原因是液态水从路面裂缝、空隙渗入沥青与集料的界面,在冻融、车辆动载产生的空隙水压力或真空负压吸附力作用下,使沥青膜从集料表面剥落。然而,大量工程实践表明,沥青路面水损害并非仅出现在潮湿多雨地区,一些干旱少雨地区同样出现了不容忽视的水损害现象。因为液态水并非沥青混合料水损害的唯一来源,气态水同样也是造成水损害的重要来源之一。即使沥青混合料不透水,混合料也一直随着外界温度和湿度变化不断“吸入”和“呼出”水气。水气运动携带水分子以气态形式进入沥青混合料内部,同样导致沥青路面产生严重的水损害。有很多学者研究水气在沥青膜、沥青胶砂、沥青混合料中的扩散系数,并与液态水进行对比,证实了水气更容易进入沥青混合料内部。相同时间内,水气扩散到沥青混合料内部的水分比液态水多,更加反映了水气引起的水损害不可忽略。
然而,沥青混合料的服役环境是复杂的。在空气和路基之间的湿度梯度的影响下,水气在混合料内部运动,导致沥青混合料内部水分子含量不断变化;不同水分子浓度环境下,沥青、集料的表面性质也随之发生变化,从而导致黏附性发生改变;则现有的运用表面能理论计算沥青与集料之间的黏附能,利用粘附能来评价沥青混合料的抗水损害能力。
根据表面能理论,黏附能为负值时沥青与集料黏附释放能量,可自发发生黏附;黏附能为正值时沥青与集料黏附需要从外界吸收能量,故无法自发黏附。因此,确定黏附功恰好为零时的水气浓度条件,对评价沥青与集料黏附性具有重要意义,则如何确定黏附功零点处所对应的水气浓度条件,成为了评价沥青与集料粘附性的关键。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基于沥青与集料关键水气浓度条件的评价方法,用于确定沥青与集料黏附功零点处所对应的水气浓度条件,并对沥青与集料的粘附性进行精确评价。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基于沥青与集料关键水气浓度条件的评价方法,其步骤包括:测试获取沥青表面能参数;测试获取不同相对湿度条件下的集料表面能;计算不同相对湿度条件下沥青-集料的粘附结合能;建立关于相对湿度与沥青-集料的粘附结合能的拟合关系式;基于拟合关系式得到沥青-集料的粘附结合能为零时所对应的水气浓度,并记为沥青与集料关键水气浓度条件;采用沥青与集料关键水气浓度条件对沥青与集料的粘附性进行评价。
其中,测试获取沥青表面能参数的步骤中,采用静滴法对沥青表面能进行测试,且采用Young-Dupre方程对沥青表面能进行计算。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武汉理工大学,未经武汉理工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1276679.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快速型换热器折弯机
- 下一篇:一种电力工程用预绞丝护线条自动安装设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