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缸体制造打磨系统在审
申请号: | 202111288197.X | 申请日: | 2021-11-02 |
公开(公告)号: | CN114102287A | 公开(公告)日: | 2022-03-01 |
发明(设计)人: | 樊建熙;蔡航;温攀勇;刘云飞 | 申请(专利权)人: | 重庆迎洲压铸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24B5/08 | 分类号: | B24B5/08 |
代理公司: | 重庆乐泰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50221 | 代理人: | 刘佳 |
地址: | 402191 重庆*** | 国省代码: | 重庆;50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缸体 制造 打磨 系统 | ||
本发明涉及打磨设备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缸体制造打磨系统;启动第一动力组件,利用第一连接块带动第一滑动座在第一悬臂上平移,从而利用第一打磨头对气缸的端面进行打磨,当气缸的端面打磨完成后,启动第二动力组件,利用第二连接块带动第二滑动座在第二悬臂上平移,启动第一电动推杆,使得第二打磨头靠近气缸的内壁后,启动转动组件,利用第二打磨头对气缸的内壁进行打磨,相较于采用人工对气缸打磨进行打磨的方式,上述结构能够自动完成对气缸的端面和内壁的打磨,打磨效率更快。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打磨设备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缸体制造打磨系统。
背景技术
汽车气缸一般采用灰铸铁或合金铸铁铸成,铝合金的导热性好,有利于提高压缩比,所以近年来铝合金气缸被采用得越来越多。
为了提高气缸的密封性,气缸铸造件生产出来后必须要精打磨,但现有的打磨方式仍采用人工打磨,打磨效率较低。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缸体制造打磨系统,解决现有技术中的为了提高气缸的密封性,气缸铸造件生产出来后必须要精打磨,但现有的打磨方式仍采用人工打磨,打磨效率较低的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了一种缸体制造打磨系统,所述缸体制造打磨系统包括工作台、夹持座、支架、第一打磨单元和第二打磨单元,所述工作台的上方设置有所述夹持座,所述支架与所述工作台拆卸连接,并位于所述工作台的一侧,所述支架的中部设置有第一悬臂,所述第一悬臂上设置有第一滑轨,所述第一打磨单元包括第一滑动座、第一动力组件、安装板和第一打磨头,所述第一滑动座与所述第一滑轨滑动连接,所述第一滑动座靠近所述第一悬臂的一端设置有第一连接块,所述第一滑动座远离所述第一悬臂的一端设置有所述安装板,所述安装板上设置有所述第一打磨头,所述第一打磨头用于打磨气缸的端面,所述第一悬臂靠近所述支架的一端还设置有所述第一动力组件,所述第一动力组件的输出端与所述第一连接块相对应;
所述支架远离所述工作台的一端还设置有第二悬臂,所述第二悬臂上设置有第二滑轨,所述第二打磨单元包括第二滑动座、第一电动推杆、转动组件、第二动力组件和第二打磨头,所述第二滑动座与所述第二滑轨滑动连接,所述第二滑动座靠近所述第二悬臂的一端设置有第二连接块,所述第二滑动座远离所述第二悬臂的一端设置有所述第一电动推杆,所述第一电动推杆的输出端设置有所述转动组件,所述转动组件的输出端设置有所述第二打磨头,所述第二打磨头用于打磨气缸的内壁,所述第二悬臂靠近所述支架的一侧还设置有所述第二动力组件,所述第二动力组件的输出端与所述第二连接块相对应。
启动所述第一动力组件,利用所述第一连接块带动所述第一滑动座在所述第一悬臂上平移,从而利用所述第一打磨头对气缸的端面进行打磨,当气缸的端面打磨完成后,启动所述第二动力组件,利用所述第二连接块带动所述第二滑动座在所述第二悬臂上平移,启动所述第一电动推杆,使得所述第二打磨头靠近气缸的内壁后,启动所述转动组件,利用所述第二打磨头对气缸的内壁进行打磨,相较于采用人工对气缸打磨进行打磨的方式,上述结构能够自动完成对气缸的端面和内壁的打磨,打磨效率更快。
其中,所述第一动力组件包括第一伺服电机、第一丝杆和第一丝杆套,所述第一伺服电机与所述第一悬臂拆卸连接,并位于所述第一悬臂靠近所述支架的一端,所述第一伺服电机的输出端设置有所述第一丝杆,所述第一丝杆上设置有所述第一丝杆套,所述第一丝杆套与所述第一连接块拆卸连接。
启动所述第一伺服电机,带动所述第一丝杆转动,由于所述第一丝杆套与所述第一连接块拆卸连接,从而带动所述第一滑动座在所述第一悬臂上滑动。
其中,所述第一悬臂远离所述支架的一端还设置有第一放置板,所述第一放置板上设置有第一放置孔,所述第一丝杆远离所述第一伺服电机的一端位于所述第一放置孔的内部。
所述第一丝杆远离所述第一伺服电机的一端位于所述第一放置孔内,通过所述第一放置板对所述第一丝杆进行支撑,从而避免所述第一丝杆与所述第一伺服电机的连接处受力过大,所述第一丝杆的结构不够稳定。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重庆迎洲压铸有限公司,未经重庆迎洲压铸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1288197.X/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光伏用石墨坩埚的生产工艺
- 下一篇:氧化硅膜的选择性沉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