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适用于旋转爆震燃烧室长度可变的预爆管有效
申请号: | 202111290888.3 | 申请日: | 2021-11-02 |
公开(公告)号: | CN113864824B | 公开(公告)日: | 2023-07-25 |
发明(设计)人: | 王致程;肖俊峰;王玮;李晓丰;王峰;连小龙;闫安 | 申请(专利权)人: | 西安热工研究院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F23R3/52 | 分类号: | F23R3/52;F23R3/28;F23R7/00;F02K7/02 |
代理公司: | 西安通大专利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61200 | 代理人: | 闵岳峰 |
地址: | 710048 陕*** | 国省代码: | 陕西;6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适用于 旋转 燃烧室 长度 可变 预爆管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适用于旋转爆震燃烧室长度可变的预爆管,包括爆震波起始段、长度调节段、预爆管出口段和RDC入口段。本发明通过改变长度调节段的安装个数,可调节预爆管的长度。当需要的起爆能量较大时,采用较长的预爆管;当需要的起爆能量较小时,采用较短的预爆管。本发明可有效解决部分工况下,预爆管长度较短导致燃烧室工作稳定变差;部分工况下,预爆管长度过长,导致燃烧室质量增加,推重比下降的问题。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旋转爆震燃烧室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适用于旋转爆震燃烧室长度可变的预爆管。
背景技术
自然界中存在缓燃燃烧和爆震燃烧两种燃烧方式,缓燃燃烧的火焰传播速率相对较低,内燃机、航空发动机和燃气轮机等动力装置内的燃烧方式均为缓燃燃烧;爆震燃烧的特点在于燃烧区的上游为激波结构,激波与燃烧区耦合在一起传播,爆震燃烧的火焰传播速度远高于缓燃燃烧,通常能达到数千米每秒。
基于爆震燃烧的旋转爆震燃烧室(Rotating Detonation Combustor,简称RDC),通常采用环形燃烧室结构,旋转爆震波在燃烧室内沿周向进行传播,燃烧产物膨胀后从另一端排出燃烧室,由于其具有结构简单、热循环效率高和燃烧室容热强度高等优势,未来在航空发动机、冲压发动机和火箭发动机等动力装置中有着广阔的应用前景。RDC工作特点在于,起始时刻需要通过强度较大的热射流进行旋转爆震波起爆,然后旋转爆震波便可以持续传播。高效的起爆装置对RDC稳定工作非常重要,RDC通常通过直圆管结构、安装方向与燃烧室周向相切的预爆管结构进行起爆,其主要作用是先在预爆管内形成稳定传播的爆震波,然后爆震波从预爆管出口沿切向射入到燃烧室内,爆震波在燃烧室内沿周向继续传播,从而在环腔内形成稳定的爆震波工作模态。燃烧室内燃料和氧化剂不同的填充状态下,旋转爆震波需要的起爆能量不同;当燃料和氧化剂填充压力较低、当量比远离化学恰当比时,需要的填充能量较大,相应预爆管的长度较长;当燃料和氧化剂填充压力较高、当量比接近化学恰当比时,需要的填充能量较小,相应预爆管的长度较短。由于燃烧室工作状态对应的工况范围通常较宽,因此固定长度的预爆管很难满足起爆成功率高、长度短体积小的要求。当预爆管长度较短时,部分较差的工况下起爆成功率较低,不利于燃烧室的稳定工作;当预爆管的长度较长时,有利于提高起爆成功率,但是会增加燃烧室的体积,降低发动机的推重比。
发明内容
为了满足燃烧室不同工况对预爆管长度的要求,本发明提出了一种适用于旋转爆震燃烧室长度可变的预爆管;当燃烧室需要的起爆能量较大时,采用长度较长的预爆管;当燃烧室需要的起爆能量较小时,采用长度较短的预爆管;可有效解决预爆管长度较短导致燃烧室工作稳定变差,长度过长导致燃烧室质量增加等问题。本发明可以应用于冲压发动机和航空发动机等领域。
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的技术方案为:
一种适用于旋转爆震燃烧室长度可变的预爆管,包括爆震波起始段、长度调节段、预爆管出口段和RDC入口段;
所述的爆震波起始段位于预爆管头部,为空心直圆管结构,由螺旋型凹槽、氧化剂燃料进气口和起始段法兰盘组成,其左端与预爆管端盖通过螺钉连接,右端与长度调节段通过螺杆连接;
所述的长度调节段位于爆震波起始段右侧,另一端与预爆管出口段通过螺杆进行连接,由结构相同的三段空心直圆管组成,每段长度调节段包括圆形内腔、长度调节段法兰盘和螺杆结构;
所述的预爆管出口段位于长度调节段右侧,另一端与RDC入口段通过螺纹进行连接,为空心直圆管结构;
所述的RDC入口段位于预爆管最右端,其左端与预爆管出口段通过螺纹连接,右端通过焊接的方式安装在燃烧室外环上,RDC入口段的中心轴线方向与燃烧室周向相切。
本发明进一步的改进在于,爆震波起始段为空心圆管结构,内侧壁面上设计了螺旋形凹槽结构,螺旋形凹槽的横截面为半圆形结构,螺旋圈数大于6圈,凹槽的半径与螺旋间距的比值约为1~1.5。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西安热工研究院有限公司,未经西安热工研究院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1290888.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