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化合物Isaridin E或其药用盐在制备抗血栓药物中的应用有效
申请号: | 202111295002.4 | 申请日: | 2021-11-03 |
公开(公告)号: | CN114073758B | 公开(公告)日: | 2023-05-05 |
发明(设计)人: | 王冠蕾;刘岚;盘妮;李子成;李智泓;陈森华;姜明华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山大学 |
主分类号: | A61K38/12 | 分类号: | A61K38/12;A61K9/08;A61K9/00;A61P7/02;A61P29/00 |
代理公司: | 北京众达德权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570 | 代理人: | 潘行 |
地址: | 510275 广东***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化合物 isaridin 药用 制备 血栓 药物 中的 应用 | ||
本发明公开了化合物Isaridin E或其药用盐在制备抗血栓药物中的应用,涉及医药生物技术领域;本发明首次公开了海洋来源化合物Isaridin E在制备抗血栓药物的应用。该化合物对动脉血栓和静脉栓塞模型均有显著改善作用,其抗血栓药效类似氯吡格雷但出血副作用显著减少。该药物作用可显著抑制血小板活化和聚集,抑制血小板介导的炎症反应。本发明开拓了海洋化合物Isaridin E的一个全新医疗用途,可用于治疗血小板异常激活和用于血栓相关疾病的抗血栓药物的研发。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医药生物技术领域,具体涉及化合物Isaridin E或其药用盐在制备抗血栓药物中的应用。
背景技术
据统计,全球四分之一的死亡原因与血栓栓塞性疾病有关,根据血栓阻塞位置,可大致分为动脉血栓和静脉血栓,其中缺血性心脏病及缺血性中风为主要的动脉栓塞性疾病,深静脉血栓(Deep Venous Thrombosis,DVT)及肺栓塞(Pulmonary Thromboembolism,PTE)为主要的静脉栓塞症(Venous Thromboembolism,VTE)。动脉血栓主要发生在冠脉系统及脑循环系统等高剪切力部位,异常的血小板活化及凝血途径激活为其主要诱发机制。动脉血栓主要由聚集的血小板组成,血管损伤后,内皮基质蛋白暴露于血液中而诱发血小板高活性状态,随即引起血小板、内皮细胞及白细胞的相互作用并伴随炎症反应,进而通过一系列级联放大信号诱发血小板的黏附活化聚集,最终形成血栓。一般认为,PTE和DVT是同一疾病在不同阶段、不同部位的两种重要临床表现形式,大部分PTE由来自外周静脉系统的血栓脱落堵塞肺动脉所致,为DVT的后期状态,也是致死的主要原因。
VTE的病因可总结为三个要素:血流缓慢、血液高凝状态和静脉损伤,主要由内皮功能障碍以及在低血流量状态下血浆成份(如纤维蛋白、FXIII等)和组成细胞的高促凝状态引起,现代研究发现静脉血栓病人的血小板活性升高,且活化的血小板可与凝血系统相互作用影响静脉血栓的形成,同时局部无菌炎症及继发血小板募集可进一步加速血栓进程,但相关研究较少,具体分子机制仍有待探讨。
目前常用的抗血栓药物主要包括抗血小板药物及抗凝药物,基于上述血小板在动静脉血栓形成过程中的重要性,抗血小板药物不论是单独应用还是联合用药都是血栓性疾病临床治疗的必备手段。随着近年来相关研究的不断开展,除了基于COX-1、P2Y12、整合素αIIbβ3、TP及PAR-1等传统靶点的抗血小板药物,靶向其它表面受体(糖蛋白和GPCRs)、氧合酶及PDE等的药物也逐渐投入临床实验。然而,上述药物多具有出血的副作用,增加了患者的出血风险,因此一直有开发新型抗血小板药物的迫切要求,理想的抗血小板药物应是在发挥抗血栓作用的同时不影响正常凝血功能。
目前,对环缩肽Isaridins化合物主要集中在抗细菌和抗植物病原真菌等方面的作用,未见有抗血栓作用的研究成果的报导。
发明内容
本发明目的在于为克服现有的技术缺陷,提供了化合物Isaridin E或其药用盐在制备抗血栓药物中的应用,发明人在实验过程中采用了经典的动静脉血栓模型,惊奇地发现化合物Isaridin E 对动静脉血栓的形成均有保护作用,在各给药浓度下均可显著延缓动脉血栓的形成以及改善肺栓塞病理情况,且其出血副作用很小,具有突出优势。
针对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提供了化合物Isaridin E或其药用盐在制备抗血栓药物中的应用。
优选地,所述药物是用于抑制血小板介导的血栓的药物。
优选地,所述药物是用于抑制血小板活化和聚集功能的药物。
优选地,所述药物是用于抑制血小板介导的炎症反应的药物。
优选地,所述药物是用于抗动脉血栓和/或抗静脉血栓的药物。
优选地,所述药物为可注射的溶液。
优选地,所述药物为用于口服施用的药物。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山大学,未经中山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1295002.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