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自循环高密度沉淀池及水处理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2111296931.7 | 申请日: | 2021-11-02 |
公开(公告)号: | CN113877250A | 公开(公告)日: | 2022-01-04 |
发明(设计)人: | 周易;刘琳懿 | 申请(专利权)人: | 上海威派格智慧水务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01D21/01 | 分类号: | B01D21/01;B01D21/02;B01D21/32;B01D21/34 |
代理公司: | 上海申新律师事务所 31272 | 代理人: | 吴轶淳 |
地址: | 201800***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循环 高密度 沉淀 水处理 方法 | ||
本发明涉及一种自循环高密度沉淀池及水处理方法,自循环高密度沉淀池包括负压控制开关电路模块,包括:包括多个絮凝池、斜管沉淀池、污泥平衡池、污泥泵房;斜管沉淀池的进水端与絮凝池的下部出水端相连接,用于将废水絮凝处理后形成的絮凝体进行沉淀;斜管沉淀池与污泥平衡池通过出泥管实现连通,用于将沉淀絮凝体形成污泥,并分离出清水;污泥泵房的吸泥管连接至污泥平衡池底部的吸泥坑,用于吸取高浓度污泥;污泥泵房的排泥管连接至絮凝池,用于回流所述高浓度污泥以提高一级絮凝池中的絮凝能力。本发明的技术方案的有益效果在于:提升了污泥回流的处理效果,也保持了沉淀池底部污泥的稳定性。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废水治理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自循环高密度沉淀池及水处理方法。
背景技术
沉淀池做为去除水中悬浮物的水处理构筑物,近年来在水处理厂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目前应用较多的沉淀池主要有:平流沉淀池,辐流沉淀池,竖流沉淀池,斜板(斜管)沉淀池、加速澄清池(机械、水力)、脉冲澄清池、高密度沉淀池等。但是各类型沉淀池排泥系统均存在两个极端:一个极端是排泥过多造成排泥水浓度过低,另一个极端是排泥过少影响沉淀池出水水质。为了避免以上两种极端现象的出现,水处理厂运行管理人员对沉淀池排泥系统做了大量的研究工作,目的就是保证排泥系统在两个极端之间平稳运行。但由于排泥系统受原水水量、水质、加药量、排泥时间和排泥水含固率等多种因素影响,实际操作过程中,很难保证排泥系统的稳定运行。
目前的高密度沉淀池技术主要存在以下问题:1.运行参数多,管理复杂,加药参数和排泥参数之间协调难度大。2.无独立的贮泥区,污泥液位和浓度不好控制。3.沉淀池内底泥溶解氧浓度偏低,污泥生物活性较弱,生物处理效果不明显。4.从建设成本和施工安全角度考虑,高密度沉淀池底板深度受限,因此沉淀池底部污泥储存容积有限。
发明内容
根据现有技术中存在的问题,现提供一种自循环高密度沉淀池及水处理方法,旨在解决现有技术中管理复杂、控制难等问题。
上述技术方案具体包括:
一种自循环高密度沉淀池,包括多个絮凝池、斜管沉淀池、污泥平衡池、污泥泵房;
所述絮凝池包括一级絮凝池和二级絮凝池,所述一级絮凝池上设置有废水的进水管,且其两侧设置有所述二级絮凝池;所述二级絮凝池的进水端与所述一级絮凝池的上部进水端相连接;
所述斜管沉淀池的进水端与所述一级絮凝池和所述二级絮凝池的下部出水端相连接,用于将废水絮凝处理后形成的絮凝体进行沉淀;
所述斜管沉淀池与所述污泥平衡池通过出泥管实现连通,用于将沉淀所述絮凝体形成污泥,并分离出清水;
所述污泥泵房的吸泥管连接至所述污泥平衡池底部的吸泥坑,用于吸取所述高浓度污泥;
所述污泥泵房的排泥管连接至所述絮凝池,用于回流所述高浓度污泥以提高所述一级絮凝池中的絮凝能力。
优选的,所述絮凝池内设置有:
导流筒,用于容纳废水;
絮凝搅拌机,设置于所述导流筒内,用于搅拌废水絮凝处理后形成的凝絮体。
优选的,还包括:
指形槽,设置在所述斜管沉淀池的上方,其进水端连接至所述斜管沉淀池的清水出水端,用于传输所述斜管沉淀池分离出的清水;
清水槽,设置在所述斜管沉淀池的上方,其进水端连接至所述指形槽的出水端。
优选的,所述斜管沉淀池内设置有:
斜管,设置于所述斜管沉淀池与所述指形槽之间,用于接入清水;
排泥斗,设置于所述斜管沉淀池的底部;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上海威派格智慧水务股份有限公司,未经上海威派格智慧水务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1296931.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