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新能源汽车用电池极板加工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2111305195.7 | 申请日: | 2021-11-05 |
公开(公告)号: | CN114012535B | 公开(公告)日: | 2022-08-16 |
发明(设计)人: | 马进 | 申请(专利权)人: | 合肥工业大学 |
主分类号: | B24B9/04 | 分类号: | B24B9/04;B24B27/00;B24B41/00;B24B47/12;B24B55/04;B24B55/06 |
代理公司: | 安徽思沃达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34220 | 代理人: | 王茜 |
地址: | 242000 安徽省宣城市宣州*** | 国省代码: | 安徽;3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新能源 汽车 用电 极板 加工 装置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新能源汽车用电池极板加工装置,属于新能源汽车电池领域,包括输送机构,所述输送机构包括驱动电机、输送辊、输送带,输送带与输送辊安装,且输送辊通过驱动电机进行驱动,所述输送带上侧带体的下侧设有支撑架,所述输送带的上侧带体与支撑架的顶面滑动接触,所述输送带的带体均匀开设有缺口槽,每个所述缺口槽内均固定有多个定位胶条,位于支撑架上侧的所述缺口槽的内侧通过定位胶条放置有极板;所述输送带中部的外侧设有吊架,所述吊架的底部安装有横板。本发明可对极板进行大批量打磨加工,操作过程高效便捷,打磨加工时产生的碎屑也可实现高效且彻底的清除,避免碎屑飞溅造成的空气污染和清洁成本的增加。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新能源汽车电池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新能源汽车用电池极板加工装置。
背景技术
新能源汽车是指采用非常规的车用燃料作为动力来源(或使用常规的车用燃料、采用新型车载动力装置),综合车辆的动力控制和驱动方面的先进技术,形成的技术原理先进、具有新技术、新结构的汽车。
新能源汽车包括四大类型混合动力电动汽车(HEV)、纯电动汽车(BEV,包括太阳能汽车)、燃料电池电动汽车(FCEV)、其他新能源(如超级电容器、飞轮等高效储能器)汽车等。
锂电池作为电动汽车的重要部件,其主要构造由外壳、上盖、极板、隔板、汇流排、极柱、过桥保护板、端子等部件组成,其中极板的加工与电池极板包隔板是其中不可缺少的环节,极板裁切加工后,会产生多余的前边和毛刺。
经检索,中国专利号CN 110380007 B公开了一种新能源汽车锂电池极板加工装置,包括机架、升降夹具、转动夹具、驱动组件、毛边打磨组件、翻转安装座、传动轮组和角度调节组件;所述升降夹具固定在机架上;所述转动夹具转动连接在机架上,转动夹具与升降夹具相对设置;所述驱动组件固定在机架上;所述驱动组件传动连接转动夹具和传动轮组;所述传动轮组转动连接在机架上;所述传动轮组传动连接角度调节组件。
现有技术中使用的电池极板加工装置,在对极板打磨时还存在着如下的不足:加工装置对极板的打磨加工过程较慢,效率低下,不适合大批量的对极板打磨加工,另外,对打磨时产生的碎屑收集效果较差,因此本发明在此提出一种新能源汽车用电池极板加工装置。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为了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缺陷,而提出的一种新能源汽车用电池极板加工装置。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了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新能源汽车用电池极板加工装置,包括输送机构,所述输送机构包括驱动电机、输送辊、输送带,输送带与输送辊安装,且输送辊通过驱动电机进行驱动,所述输送带上侧带体的下侧设有支撑架,所述输送带的上侧带体与支撑架的顶面滑动接触,所述输送带的带体均匀开设有缺口槽,每个所述缺口槽内均固定有多个定位胶条,位于支撑架上侧的所述缺口槽的内侧通过定位胶条放置有极板;
所述输送带中部的外侧设有吊架,所述吊架的底部安装有横板,且横板位于输送带的上侧带体和下侧带体之间,所述吊架的顶板下侧安装有上气缸,所述上气缸的伸缩端向下且安装有上立管,所述上立管与吸尘机构连接,所述上立管的底端转动设有上打磨罩,所述上打磨罩通过旋转电机驱动,所述上打磨罩的内侧设有第一打磨机构,所述横板的上侧安装有下气缸,所述下气缸的伸缩端向上且安装有下打磨罩,所述下打磨罩的外径小于缺口槽的内径,所述下打磨罩的内部设有第二打磨机构,所述下打磨罩的下侧设有下立管,所述下立管与吸尘机构连接。
进一步地,所述上立管的底端套设有套管,所述上立管的底端贯穿至上打磨罩的内部,且与上打磨罩转动安装,所述套管的底端与上打磨罩的顶面固定,所述套管的顶端安装有子齿轮,所述旋转电机的驱动端安装有主齿轮,所述主齿轮与子齿轮啮合传动;
所述第一打磨机构包括通过转轴转动安装在上打磨罩内部的打磨辊,所述转轴的一端安装有伞齿轮,所述下打磨罩的顶端安装有与伞齿轮相匹配的伞齿环;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合肥工业大学,未经合肥工业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1305195.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向油气藏水层注水之油气开采方法
- 下一篇:双药物给药球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