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对盾构隧道下穿小间距多股道铁路的加固装置及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2111308001.9 | 申请日: | 2021-11-05 |
公开(公告)号: | CN113832947A | 公开(公告)日: | 2021-12-24 |
发明(设计)人: | 李海洋;蒋礼平;张美琴;王树英;唐志辉;王建鹏;刘金晶;葛志伟;蒋梁栋;卢高磊;郝磊;杨孝军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铁第六勘察设计院集团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E02D3/00 | 分类号: | E02D3/00;E02D27/48;E02D15/00;E02D33/00 |
代理公司: | 北京国坤专利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11491 | 代理人: | 赵红霞 |
地址: | 300000 天津自贸*** | 国省代码: | 天津;1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盾构 隧道 下穿小 间距 股道 铁路 加固 装置 方法 | ||
对盾构隧道下穿小间距多股道铁路的加固装置及方法,本发明涉及盾构隧道技术领域;横向相邻的纵向束梁之间均连接有横抬束梁,横抬束梁两端内均嵌设有节点板,节点板利用牛腿与两端的纵向束梁连接;上述横抬束梁设置在铁路股道的下方;条形基础设置在U型槽模内,钢筋笼嵌设在条形基础内,通长钢筋贯穿设置于钢筋笼内,数个钢筋笼限位片固定在U型槽模的内壁上;上述支座垫板嵌设在钢筋笼顶部,且支座垫板底部垂直设置有数个锚筋,支座垫板的顶部对称焊接有限位钢板,D24型便梁和D16型便梁均夹设在对称设置的限位钢板之间。内置监测系统确保问题能及早发现,防患于未然;组合托换梁提高了加固装置刚度,可以满足更广泛的施工环境和施工技术要求。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盾构隧道技术领域,具体涉及对盾构隧道下穿小间距多股道铁路的加固装置及方法。
背景技术
盾构隧道下穿小间距多股道铁路,通长采用D型便梁加固,后者是既有铁路线上施工下穿式隧道、小桥、管道和涵洞等地下结构时常常采用的一种常用施工技术。传统的D型便梁施工方案,采用开挖支墩灌注混凝土后(大部分采用桩基础)架设纵向束梁并在其上架设横抬束梁。因此面临着施工作业量大,D型便梁桩基础落地空间不足以及股道上方架空接触网密集,大型施工设备进场安全隐患大,特别是在周边敏感建筑密集区,往往难以实施。为此,实际设计施工过程中,为解决上述问题,通常会对股道上方接触网进行断电,甚至拆除接触网,临时性扩大铁路线控制区范围,以创造便梁基础施工条件。尽管该方法能有效规避传统D型便梁施工带来的相关技术问题,但由于接触网断电或拆除接触网需要的相关程序申报,以及扩大铁路线控制区可能涉及的征地问题,导致施工周期较长和增加不可控因素,严重影响铁路运输;且面对股道间距小、股道数量多的铁路线路,D型施工便梁基础很难有落地空间。为此,如何减少施工周期和周边环境影响,且保证股道加固质量成为该领域的又一难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针对现有技术的缺陷和不足,提供了一种对盾构隧道下穿小间距多股道铁路的加固装置及方法,解决了传统D型便梁基础落地空间不足和大型机械进场安全隐患问题;并采用多种监测手段互相印证和记录,内置监测系统确保问题能及早发现,防患于未然;组合托换梁提高了加固装置刚度,可以满足更广泛的施工环境和施工技术要求。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如下技术手段:它包含D型便梁、中间弹性地基梁、外侧弹性地基梁、U型槽模和内置监测系统;
所述D型便梁包含纵向束梁、横抬束梁、混凝土垫层、牛腿和节点板;所述纵向束梁由D24型便梁和D16型便梁构成,D24型便梁架设在跨越盾构区的中间弹性地基梁以及外侧弹性地基梁上,D16型便梁架设在D24型便梁之外的中间弹性地基梁和外侧弹性地基梁上;横向相邻的纵向束梁之间均连接有横抬束梁,横抬束梁两端内均嵌设有节点板,节点板利用牛腿与两端的纵向束梁连接;上述横抬束梁设置在铁路股道的下方;
所述中间弹性地基梁设置在若干个铁路股道的中间位置处;
所述外侧弹性地基梁设置在若干个铁路股道的外侧位置处;
所述U型槽模设置在相邻股道的中间及外侧,中间弹性地基梁以及外侧弹性地基梁均设置在U型槽模内;
所述中间弹性地基梁和外侧弹性地基梁构成弹性地基梁架构,且两者均包含条形基础、钢筋笼限位片、通长钢筋、支座垫板、锚筋、钢筋笼和限位钢板;条形基础设置在U型槽模内,钢筋笼嵌设在条形基础内,通长钢筋贯穿设置于钢筋笼内,数个钢筋笼限位片固定在U型槽模的内壁上;上述支座垫板嵌设在钢筋笼顶部,且支座垫板底部垂直设置有数个锚筋,支座垫板的顶部对称焊接有限位钢板,所述的D24型便梁和D16型便梁均夹设在对称设置的限位钢板之间;
所述内置监测系统设置在中间弹性地基梁、外侧弹性地基梁以及U型槽模底部的混凝土垫层内,并通过数据线引出,连接至控制中心;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铁第六勘察设计院集团有限公司,未经中铁第六勘察设计院集团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1308001.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胶黏剂的配方及生产工艺
- 下一篇:一种芳香族偶氮化合物的合成方法